se3p wrote:
我認為是政府的問題
我在新加坡、香港、東京、首爾、紐約
這些地方生活過
他們的密度不會比台灣低
甚至一個都市圈人口比全台灣人都多
當然我還在其他國家生活過
在我看台灣的交通就是落後國家的水準
是那種經濟正在崛起到一半國家的狀況
人民有錢買車
但是駕駛法治觀念沒跟上
政府也沒好好管理
最近好意思說GDP超越日韓
那麼在道路上呢🤷🏻
這是事實,但長年以來便是如此,如果不是這次行人地獄被炒兇,政府還不敢管這種事呢…
畢竟政府不是你家老父老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就是罰單而已,但真的開罰下去時,『警察正事不作,成天開紅單』、『國庫被貪汙光了,於是政府就搶錢啦』,這些汙名化的言論馬上出現,然後逼得公家單位無法順利執行下去。
jiahsien wrote:
只能說,很多行為其實是駕駛成本跟利益誕生的產物。
跟教育其實沒啥關係...教育主要是告知這可能的風險、罰則等等。
所以,多人都懂也知道,但真正遇到碰撞事故機率大概比中發票200元還低。再加上被抓的機率估計是中發票1000元還低,再考慮到被抓到的罰則。
對比自己每省下多少毫秒就能賺100元、駕駛的流暢感等等。(by三師兄每秒幾十萬,先抓最低十萬好了XD)
你看,每次不遵守停止再開就至少省下1毫秒,你就賺了100元,一年違規個10次,就賺了1000元,更別提那種駕駛的行雲流水的順暢感。
少打一個方向燈就賺了1毫秒,就賺了100,來回變換車道10次就1000元,更別提那種超過別人的爽感。
多數人會不遵守也是很合需求的。
不,實際上就是教育問題,許多事情都有分『白色』、『灰色』、『黑色』,這當中很多都是灰色…
所謂灰色,是你知道這不太合法,但微小、或是不太會被抓,於是…
有教育成功的話,那就會停手,不去碰灰色的東西;教育不成功,那就是灰色的當白色來進行。
這當中尤其是有樣學樣的社會風氣。
以違停為例,違停是正確的嗎,100%不是吧,但台灣因為停車格嚴重不足,於是一些人不得己違停(這裡指的是繞了再繞,還是找不到能停的地方),後續人就跟著有樣學樣,抱持著三人即成虎的心態越來越多隨便的違停…
就像是我有時會到某間大潤發買東西,該店不斷綁了廣播機,不斷播放『灰色行人道禁止停車』,但事實呢?一堆人還是在違停,大家都是看『別人也停了,那我就跟著停』的邏輯在違規…
這都是整個社會教育的失敗啊。
星幻 wrote:
以違停為例,違停是正確的嗎,100%不是吧,但台灣因為停車格嚴重不足,於是一些人不得己違停(這裡指的是繞了再繞,還是找不到能停的地方),後續人就跟著有樣學樣,抱持著三人即成虎的心態越來越多隨便的違停…
拿台北來說好了,台北在還沒限縮檢舉之前,違停算是比其他縣市少很多,但取消後就提高不少,人的教育依然沒變,變的是執法力度。
以及在台北工作上班就必然是台北人?(看看那龐大的機車瀑布...)
很多其實都是新北來的,但看看新北情況.....新北違停程度是台北能比的?
所以你說的社會教育其實並不完全正確。
所以單純怪罪於社會教育,其實是很偏頗...這並不能解釋為何在限縮檢舉前違停的變化。
如果要說什麼,更像是群眾效應,然而這也跟社會教育關係不大。
而你舉的例子,只是廣播有什麼用嗎? 有人會甩?有人會理會?
換我舉個例子,家樂福都有停車位,但為何機車停車位幾乎沒塞滿,但違停的機車到處都是?
但同樣家樂福,每個地方違停狀況都不一樣,甚至有的連違停都沒有,難道就真的是"不得已+有樣學樣"?
而且好笑的是,自從某間家樂福開始收費後(其實只要有消費就不用付停車費),機車停車位更是空曠..........
所以真的是不得已?還是?
現實有多少人是不得已?而有多少人單純只是懶?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