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對岸有已經發生的案例可以參考
可以直接看對岸禁摩城市的結果可知一二
首先,對岸禁摩打的是環保的訴求,所以禁的是燃油機車,當然用環保來禁摩這件事本身存在多少矛盾就心照不宣了
禁摩後,立刻只要有能力的人通通都買台小汽車來開。原本那些想省些交通費用,偏好騎車通勤的人,因為禁摩政策通通成了有車一族
就像臺灣一樣,家庭有車的比例其實不低,但有一定比例的人,平時是不開車通勤的,因為通勤成本較高,通勤時間也較長,平時多以機車代步,下雨或假日出遊才開車。
總之,禁摩後,立刻首當其衝的就是汽車數量爆增,交通從此以後只有尖峰跟停車場兩種狀態,沒有尖離峰的差異
對岸什麼沒有,地最多,市區道路可以開到單向10線道以上,但還是塞得亂七八糟。臺灣的道路面積非常有限,尤其是城市裡,想要拓寬原有道路或新增道路都是難上加難。既有的道路面積已經不足以應付目前的汽車數量,如果禁摩後,1/3的機車族改開車,剩下2/3選擇其他通勤手段(大眾運輸、腳踏車...),那路上保證塞好塞滿
其次,因為對岸打的是環保大旗,所以無法禁止電動機車,於是電動機車大行其道。但因為技術限制,電動機車無法完全取代燃油機車的地位,至少在對岸禁摩的那個年代,電動機車的續航力、性能,都跟燃油車沒得比。爆改馬達可以有很兇猛的動力,但續航力就落賽了。 結果路上其實還是很頻繁的看到機車在穿梭。結果就是路上還是一堆機車在跑,開車的人每天都塞爆
臺灣如果要禁摩的話,絕對不可能一喊就禁,對岸那種專制國家都要找一個好理由,用環保的名義才能推動。臺灣好歹也是民主國家,沒有一個好理由怎麼可能推得動 ? 當年台中王要推禁摩特區(大宅門特區),也是打環保牌,最後可是被罵到臭頭成為之後被趕下台的原因之一。這個計劃也在新市長上任後被中止了。 臺灣人現在已經不像30年前那樣,操弄個媒體講幾句不著邊際的話就能乎弄過去了。想禁摩,要怎麼名正言順?
也許應該考慮更深一層的問題,臺灣的機車會這麼流行,一定有其原因。如果臺灣的條件真的就是適合發展機車作為短程移動的載具,那麼政府反而應該規劃出正確的駕照核發機制,正確的交通政策來保障機車族的路權與安全。 機車沒什麼不好,不好的是騎士的行為(其實應該說,臺灣駕駛人的行為都一樣),還有那個亂七八糟的交通規劃。
每個不同的地區都有其適合的載具方式,發展適合自己的模式才是正確的方向,而不是一味的要學別人。這才叫國情不同。
並不是開車才是高大上
荷蘭這個國家非常大力的發展腳踏車。因為這個國家地勢平坦,冬天下雪的時間不長。所以很適合發展腳踏車 (其實也很適合機車)
去過荷蘭的人就會發現,如果撇開當地建築物、金髮白人,他們騎腳踏車的盛況,跟臺灣或大陸早期以腳踏車為主要交通載具的時期幾乎一樣。而且荷蘭人的腳踏車風格,以臺灣人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復古的。但當地針對腳踏車的政策就是大量鋪設腳踏車專用道,一條路可以沒有給汽車走的,但不會不給腳踏車走。在那樣的環境裡,一趟距離10km以上,騎腳踏車都是稀鬆平常的。同時,在當地走路也是非常輕鬆的,因為人行道非常寬敞,而且幾乎不會有車子停在人行道上,也不會有攤販把攤位擺上人行道。在荷蘭,一天走路走個3~5km是很正常的(也很舒適),但在臺灣,你叫我走個500公尺我就懶了,因為人行道設計根本就爛到不知道怎麼說,本來就不寬的人行道,走沒10公尺就一個電箱、電信箱、行道樹....再加上違停、攤販。動不動就要從人行道上走下來到馬路上跟汽機車搏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