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tree wrote:
以高速撞擊來說,保險桿有沒有內鐵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主要是看車身安全結構的差異。
建議你看一下這文章
http://feature.u-car.com.tw/article/21421
Volvo歷年重要安全成就
1966 分散潰縮吸震防護結構
1974 可吸收撞擊能量的保險桿設計
車身結構 + 保險桿 才是最有效的
說白話就是說
台產的toyota因為結構太弱
就算裝上保桿內鐵
高速撞擊一樣沒用
所以不是內鐵沒用,而是高速撞擊下,結構弱的車就算有內鐵一樣沒用
但輕微撞擊是有保護車皮的效果
應該是因為這樣的原因
所以台產toyota 不裝內鐵
直接換上保麗龍來得實用

bill147865 wrote:
你照片中這牌子的車本來就是出了名的軟
用這種車表達內鐵不重要
其實一點參考價值都沒有
看看這個車禍
中間那台白色車的屁股
中間白色車的車頭
同樣車頭撞屁股
一個損壞差距懸殊
一個損壞差距相當
所以車子不是絕對車頭或車尾硬
最重要的是看車子本身的設計
同樣設計下
有內鐵沒內鐵你覺得到哪個好?
這幾台車自己去查就知道
哪台裡面有料,哪台裡面沒料。
個人同意樓主觀點+1
因為.......
照片中的兩台車,剛好家中都有,也剛好都在高速公路被追撞過!
結果呢?
N牌仙草的事故,後方約減速後以30KM正面撞上,後保+內鐵+後尾廂蓋些微彎曲走鐘,C柱需稍微板金拉直
M牌Lancer的事故,後方未減速以60~70KM正面撞上,對方雅哥7代車頭全毀,氣囊全爆,後保+內鐵+後尾廂蓋+排氣管尾段換新
兩台車其實傷害程度差不多,但重點在後方撞擊的速度,以及可承受撞擊的強度
最終想表達的是,現在汽車電視節目及車媒達人常說,車體用來緩衝吸收保護人體,所以不要用鋼性來斷定安全性與否
這點是同意的
但我想另外補充幾點:
1.) 後座乘客(小孩)安全性
2.) 車損程度,關係到維修費用
3.) 二手價?
直說也實說,在今年換車時,看了許多中古車,也曾考慮過妥善率高的品牌,例如神車,結果中古市場價婉轉用詞=玲瑯滿目,實際是"遍體鱗傷"
車子剛性不足,甚至沒後保內鐵,或許許多人認為技術好沒去撞別人,但好的技術能降低多少別人來撞你的風險?
真的不幸事故,輕輕一撞卻大修,修好後的內傷? 異音? 損失了幾張車身貼紙? 二手價之後又得折損多少?
真的有錢到只注重"生命安全"可以不管上述三項補充,似乎也不會選擇這些車輛
所以內鐵重要嗎?
我認為鋼性強度是最重要的,但有內鐵是否鋼性也會提升?
過去經驗法則 = 是,未來造車技術 = 未知?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