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在入口管制,直接放行:
時速90 1小時可行 90km,90000公尺,車距 200,理論上單一車道就有450輛。三車道 1350輛。
時速90 1小時可行 90km,90000公尺,車距 100,理論上單一車道就有900輛。三車道 2700輛。
時速30 1小時可行 30km,30000公尺,車距 10,理論上單一車道就有3000輛。三車道 10000輛。
雪隧長13km 以 90km/hr 計算=25km/sec = 520sec = 約9分鐘
雪隧塞車時,車速剩二三十,整個時間會拉長 3~5倍甚至9倍
主因當然是
一、車流太多。
二、隧道。
三、太多不常開車,不會開車的人、車速上不去
如果只有一兩輛車隊長、又能切換車道,問題還不會這麼塞。
一堆路隊長加上不能切換車道,只要三輛,就能讓整個雪隊塞爆。
對策:
仿賽車,依序出發,只要在入口處設門檻,一輛車進去後,10秒放一輛,
10秒時間夠將車速拉到 90,整個間距就有125m。
也就是說 15秒放一輛車進去,車間距就有 125公尺。
10sec一輛 一小時約可放行1000輛。
國5昨天下午2點以後爆出北返車潮,頭城到坪林時速僅30公里,一直塞到午夜12點以後
,狂塞超過10小時,估計還要塞到今天凌晨1點,民眾凌晨在頭城交流道拍下高公局提醒
民眾的號誌,竟然是「雪隧回堵5公里」,民眾大罵「到底何時才能回家?」
一般車約車長4米多,算5米,和前車保持2米,合計7米,5000公尺 =2142輛車次。
加上塞在13KM隧道內的,就有7700輛。
影響車速的關鍵都是一兩個老鼠屎造成,只要移除,整個的車速提升,時間是 等比級數在跳的。
讓雪隧能維持車速。才是解決的關鍵。
上述的操作方式,10sec一輛 一小時約可放行1000輛。只是個概念上的數值。車間距是可以調整的。
控制車輛,以排隊的方式,從最外線進雪隧,並讓車輛能超車。
就能減少路隊長對整個車流的影響。
只要雪隧車流穩定。使用者心理就會比較有底。(一小時能流過 1000輛、2000輛,比
沒有在入口管制,直接放行,1小時10000輛的車流要好的多。
※高工局無能,不敢做得罪人的決策。攝影舉發龜車問題就解決一大半了。
高工局LP拿出來,對所有慢速車、通通開單,一個月,雪隧就順了
嗜血尤物 wrote:
應該每100公尺裝測速機器對每台車經過時監測
時速在(80~90公里)±5公里這範圍內不開罰,超速和龜車一律開罰
超速的罰3000,龜速罰5000,可連續罰
(前提是在雪隧內沒重大事故)...(恕刪)
這我已經寫信給高工局建議過了 官方回文如下:
經觀察雪隧車速資料,雪隧入口28K至隧道中點約21K處,車 速大致呈現降低情形,之後即逐漸提高至離開雪隧,研判係部分用路人受長隧道之黑洞效應及長上坡路段影響,致車速降低而不自覺,待過隧道中點才發現車速太低而加速,本局已持續利用電子看板、廣播等方式提醒隧道內之慢速車依最高速限適當提昇車速,以為提升雪隧行車效率。
翻譯年糕:是黑洞效應不是龜速問題啦
奇怪駕駛人不是本來就應該隨時注意自己車速嗎?
如果車速降低而不自覺 更是需要靠規範加強駕駛人注意車速
結論:公務員神邏輯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