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以前是買來當交通工具,我二十餘年前,買的第一台國產新車不用50萬。不過那時全車安全配備就只有前座兩條安全帶而已,什麼安全氣囊,ABS都沒有,更別說ESC循跡防滑這種高檔配備。但現在,經濟能力之餘,除了當交通工具外,也要開品牌,就算是負資產也沒差,反正『錢』人死也帶不走,不如對自己好一點。
別人都怎麼做不關我的事我連買輛車都不用得貸款但就連輛汽車我都不想買在我家庭院可停進五輛車綽綽有餘但沒想過要買車為何能37歲那年就退休了因什麼錢該花啥錢不該花我比別人還更注重這種事別人要做債奴那是他的事別人很想買車也是他的事我對擁有一輛汽車沒興趣對擁有豪華跑車也沒興趣我對親自駕駛車也沒興趣我從來不做我沒興趣的事連賺錢得有興趣工作才做買遙控車玩還比較有興趣因我小時候沒什麼玩具玩看隔壁家小孩在玩挺羨慕因我家老爸都買工具給我買玩具給我次數反而不多遙控車根本沒買過給我玩只能夠自己長大後買來玩彌補小時候沒玩過的缺憾
那個年代,投資獲利相對容易。大家爭相借錢買股票,因為投資報酬遠高於貸款利息,沒人願意讓錢躺在銀行裡。資金流動旺盛、信心充沛,因此高利息反而成為一種「常態」。如今的情勢截然不同。投資不再那麼容易賺錢,資金謹慎、風險意識提升,人們寧願讓錢留在銀行,也不輕易出手。銀行體系因此資金氾濫,只能壓低利率,誘導大家借貸消費或投資。其實,這是經濟發展的必然過程。繁榮總有高峰,社會也終將步入平穩期。我們正身處這樣的時代,一個政府希望人民穩定生活、按部就班、不躁不亂的時代。讓借貸變得容易,讓人們安心工作、穩定還款,確保社會仍在運轉,避免整體結構鬆動崩解。若要說這個時代最賺錢的行業,大概只能苦笑著說一句:詐騙。在資訊爆炸、信任稀缺的年代,真誠反而成了最昂貴的投資。高利率時代(如1980s~1990s):經濟成長快速、通膨高企,投資回報率也高;為了抑制通膨,央行提高利率。低利率時代(2010s~2020s):全球經濟成長放緩、資金過剩、投資報酬下降,央行為刺激經濟而維持低利率。政府維持低利率、寬鬆信貸,其實就是在穩定民生與維持消費動能。現代社會的經濟結構倚賴消費與債務驅動(Debt-Driven Economy),因此讓人民願意借錢、穩定還款、維持現金流,確實是穩定社會的關鍵策略之一。「讓人有貸款、就有工作動力;讓人有工作、社會就不會亂。」這是現代經濟的微妙平衡。
sykyou wrote:以前車真的很貴!將近40年前老爸獨排眾議買了BMW 520i當時的售價是新台幣150萬在當年的150萬可以在南部買透天了...(台北市的蛋黃區店面也在五百萬左右就有) 是台灣現在車價太貴,年輕人連買車都要被當韭菜,看來已經被洗腦,習慣了現在的物價;當年月薪3、4萬,國產中型房車60-80萬,沒聽說貸款買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