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於八年多前,任職於電動車部門兩年。薪資有一半就是來自於補助。部門買一大堆設備,也花大錢技術轉移ACP系統,來顯示研發的決心,可是大部分同事的工作內容,都是"盯"協力廠的進度。當年花博為了做出績效,直接買ACP那幾十年前的系統(像個小棺材,同樣規格的零件都超大的),土法煉鋼塞進引擎室,之後的幾年,也沒什麼大進步。我離職前也試著導入一些Tier1的系統。當母公司本業是做licensed car,其旗下所謂的汽車研發中心的中心思想,就是用現有的汽油車平台拼裝電動車。讓外界有種"數款電動車產出的假象",其實引擎蓋下都是同一套系統,也沒有量產性。至少在我任職那兩年是這樣。只有少數負責關鍵零組件的工程師,多少會拿個鑷子,動個烙鐵,用個示波器,但是在這樣的傳統車廠,這才是賽缺。你隔壁位置的只要打打電話問廠商進度,車子試裝前,提醒廠商要交貨到三義。在各個時間節點前,跟廠商要相關測試結果,KPI就輕鬆達成。所以每每看到前公司關於電動車的新聞稿。對我來說都是笑話。
不久之前在2018年Brand Finance全球百大汽車品牌價值中,裕隆進入85名,一堆納粉就出來沾光說裕隆集團多麼的厲害,已進入世界百大行列,納智傑身為裕隆集團的一員是與有榮焉!但每次只要討論到裕隆集團領了補助卻無法市售電動車時,一定會有固定幾個帳號出來說:納智傑是納智傑、裕隆是裕隆!WTF,納粉!裕隆和納智傑到底有沒有關係啊?你搞得我好亂啊!
我真心覺得不食人間煙火的高人好多,以為政府的錢是白拿嗎? 廠商不用自籌款嗎? 裕隆搞了10年電動車無法上市,養了上百位工程師,花了上百億無法回收,你以為他圖的是政府的補助款嗎?政府願意補助裕隆開發電動車,也是期待能夠拉起整個產業鏈,其它零件廠都可以像和大一樣靠著Tesla強大政府之前補助半導體,台積電成功了給他拍手,政府之前補助的2兆雙星,面版跟DRAM都證明失敗了,一堆廠商倒了,酸民怎麼不去笑這些廠商就愛A政府錢,A到自己倒了。開公司的誰想靠政府,但技術不到位競爭力就是不夠,這是事實,也是市場的無奈,更是企業老闆心中的痛,酸民們的酸言我都看膩了
勤琴 wrote:韓車是自己研發沒錯但在這練兵的40年 你能忍受?就算現在研發出來了假設價錢一樣韓國貨和日本貨擺一起你挑那個? 台灣人就是忍了65年發現沒研發出產品只有爛東西,才會忍無可忍啊!別忘了現代汽車成立時間還沒裕隆久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