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

依據時速表以最高速限加10km開內側車道真的很爽

說的真好如果政府規定每個人都裝定速,一上國道就一定最高時速+15公里定速,就不會有任何人超速也不會有任何的龜速車,然後如果有人在高速公路除非他在煞車不然的話他超過10秒以上沒有使用定速系統就自動回傳到高公局開張罰單給他這樣子高速公路永遠都不會有龜速車交通非常順暢囉
yan886123 wrote:



其實是鑽來鑽去...(恕刪)
其實我是大姐,所以下次叫我姐姐好嗎
xyzkiss wrote:


不管你開多快 沒...(恕刪)
我覺得版主是刻意反串的!刻意營造出三寶駕駛的心態

三寶爸爸 wrote:
我每天都是這樣子開...(恕刪)


這是反串文吧,在01大家都知道內車道是超車道,這篇文章應該是來討罵的....
高速公路會塞車你這種自私開法是主因之一,即使時速在110公里。
會塞車是那些開100或90的人造成的,但是我們做人要寬心不要怪別人把自己做好就好
葡萄乾 wrote:
高速公路會塞車你這種...(恕刪)
會塞車 所有人都有責任
不是單一個人的問題,不是龜車的問題

就是單純車太多。

第一輛開150
第二輛上來就只能140~145 不可能也維持150,人不是機器人不可能那麼厲害
第三輛就是135
一路遞減,車太多最後可能只剩40 50

車若沒那麼多 車距自然會拉長,大家都能開100+,就不會有塞車問題。

原因就是台灣車太多 國道容量不夠使用

國1、3不夠用,建議南北向再開一條
張三的憂傷 wrote: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經驗,國一北上湖口交流道常常塞車,通常由湖口休息區開始塞
但是只要一過湖口交流道以後,大約兩公里的位置,就突然不塞了
那是因為在82.1K有一支固定測速照相,很多人會下意識的減速或煞車
這樣一來就產生了蝴蝶效應,影響後方車流

其實很多容易雍塞路段都是如此,比如林口-泰山北向37.2K
所以應該建議高公局,把固定照相拆了吧
愛超速的也都知道那邊有測速照相,根本沒多大的實質意義

最後,內側車道為超車道,請知悉~


每公里都設一支超速照相桿, 大家車流速度就不會變來變去了!


wetty wrote:
其實是測速相機太少
一公里裝一支, 就不會有靠北路隊長文了


這才是正解, 真正解決爭端的辦法!
國民黨的惡,都是從民進黨嘴中聽到;  民進黨的惡,卻是親身經歷體會到的。
速限和走那一個車道? 根本完全無關 !
測速完全和走那一個車道無關 !
超車是相對車速 ! 相對於中線道的車速 ! 用肉眼看誰快! 不是測速 !

"速限"是道路使用正當性,"最高速限"是無條件遵守義務,是義務不是權利! 根本就不涉及"路權"!
根本就不能把義務說成權利? 用一個義務來宣稱自己有權行駛內側車道? 匪夷所思?
三寶爸爸 wrote:
會塞車是那些開100或90的人造成的,但是我們做人要寬心不要怪別人把自己做好就好
...(恕刪)


您的說法和交通車流理論完全相反
出乎您的意料, 車速多少, 和"不堵塞"無關, 不會因此順暢不塞車或塞車 , 無關

反而在車流量大時, 車速越快反而造成堵塞
車速和堵塞無關

這是美國國家科學院交通委員會出版的HCM2000
對於車流量和車速的關係圖
如圖 ,FFS 110km只有最大 1450輛車的車流量, 降低 到 90km, 反而有1750車的最大車流量

車速100km那條線, 在LOS D :22pc/km/ln 的範圍 ,在超過1600車, 還能維持為 100km/h 嗎? (車距不足受迫降速)
這只是 車流量 影響 車速 的關係圖
這個圖形是 車速 和 車流量的 關係 , 堵塞則顯示在 斜率 上 (LOS 那條斜線)

斜率(dV/dQ=0及<0)已經說明了, "車速"和"堵塞"的關係是 無關 ! 以及 負相關
V和Q 沒有正相關, 即車速完全無助於"不堵塞"
V固定為110km/h,在Q車流量1450之前, 斜率=0 是一條直線 ,無關 "堵塞"
答案是無關, 車速多少?和堵塞沒有關係
V固定為110km/h,在密度D大於16車/km時, 已經反轉為斜率<0 , 車速越高, 車流量反而減少
斜率<0時, V 增加時 , Q會減少
此斜率已經代表"車距"的變化是負值 ,趨勢是 車距"越來越小。"超過最大密度D之後, Q 就不會再增加了", 密度越來越高, 車流量反而減少 !
在車流量大時, 車速越快反而造成堵塞

真正有正相關和負相關的是 Q 和 D 的 這個圖

密度(車距)才是真正的 影響因子
因為 Q = D × V (密度D) VS (車流量Q) ,
斜率就能看出
密度(車距)和車流量 有正相關(斜率dQ/dD>0)(未達最大車流量之前)及 負相關(超過最大車流量) (斜率dQ/dD<0)

LOS 將車流密度(D)分為6級 , 分類車流密度 (D) LOS A ←→ LOS F

同一個視野下 ,LOS A 只有3台車, LOS F 有20台車擠在一起, 這樣看還分不出堵塞或不堵塞?
那1km內擠入200台車, 完全保險桿頂保險桿,動都不能動, 堵塞還是不堵塞 ????

當前所有的車流理論都是說, 堵塞的主因是 Q超過道路負荷, 次要原因是"車流擾動" 及 "道路瓶頸"
車流量Q超過道路負荷, "車流擾動" 及 "道路瓶頸" 全都會影響"車距"D(幾台車/公里)
車距大 → 不堵塞
車距小 → 堵塞

車流量Q超過道路負荷,車都擠在一起, 確定一定會發生相變,會發生 F自由車流→S同步車流 , 但無法確定是在 Cmin←→Cmax 之間的那一點發生

"車流擾動" 及 "道路瓶頸" 就會決定F自由車流→S同步車流的"相變",發生於 Cmin←→Cmax 之間的那一點

依據Kerner's車流理論
F flow 車流量在 C min(最小容量)←→C max(最大容量)之間上下範圍, 都有可能發生車流崩潰。
在 C min(最小容量)←→C max(最大容量) 的範圍內, 只要行車到道路瓶頸處,或發生車流擾動, 就會發生由 F(自由流) → S(同步流) 的車流崩潰。
(如同橡皮筋的彈性疲乏(斷裂))
車流量越大,越接近C max(最大容量),行車到瓶頸處, 發生F → S 的車流崩潰的機率越高
車流量越小,越接近C min(最小容量),行車到瓶頸處, 發生F → S 的車流崩潰的機率越低

但是超車後就離開,在F(自由流),車流量保持低於C min(最小容量),就算行車到瓶頸處, 也不會發生F → S 的車流崩潰

超車後就離開, 才能有足夠的"車距" 吸收傳遞過來的壅塞衝擊波

車流量大時,降速限 縮小安全車距, 反而可以容納更多車 ,拉開車距, 反而不塞車

塞車的主因是"車流量"超出道路設計容量, 次要原因是"道路瓶頸" 及"車流擾動"

Q車流量 = D(密度/車距) × V(車速)
Q車流量 受限於車道空間 ,是有限制的

如圖,最上方HCM2000, 速限 110km只有最大 1450輛車的車流量, 降低 速限到 90km, 反而有1750車的最大車流量
先進國家都有"機動速限"的措施
機動調整速限,"前後路段差別速限",可變車速由 120->80->60=瓶頸點=60->80->120,拉開塞車路段的可行車間距
拉開車距, 就改變了車流密度
這樣的先減低速限, 再增加速限的調控手段, 讓車流能移動, 不會完全塞死

英國在2009年之後也開始實施智慧化公路,『機動燈號管制』,下圖為倫敦的M25, 塞車了,速限降為40mile , 降速拉開車距

如圖, 車距是不是拉開了 !
前方則增加速限為60mile,加快車流,拉開車距

降速反而拉開車距, 不會塞車 , 拼命往前衝,都擠在一起, 前方的車距及可行駛空間在那裏????, 道路空間有限,並不會因為您往前衝,空間就自動跑出來
汽車本來就是擋路的交通工具
一人開一台 路上塞滿滿

一般市區道路滿滿的一人汽車擋路 慢車道滿滿的汽車當停車場
到哪都是擋路的份
  • 3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