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為何一高湖口竹北常塞車

看到小賢子 wrote:
請問您上下交流道時也是110的速度?

絕對不是,一定是慢速上下交流道!

遇到剛匯入主線的慢車也會造成主線車速的降低!

車流下不去平面,也會造成國道主線塞車而變慢!

設置過多的交流道就會影響主線車流了!

你只看車流量,其他原因刻意忽視,當然會覺得台灣車流量比不上您的德國!
...(恕刪)


又是完全不知所云

高速公路都有交流道 , 交流道的設計是由德國→美國傳到台灣 ,德國不會沒有交流道

前面舉例了
A100 Dreieck Funkturm – Kurfürstendamm (Berlin) 186 100
這兩個交流道只有 1.1km
A3 Köln-Dellbrück – Kreuz Köln-Ost (Nordrhein-Westfalen)157.100
這兩個交流道只有 1.6 km

德國大城市的交流道不會比台灣 的間距 長多少

那就要去看交流道的出口設計,主線車流會不會和上下交流道車流衝突,造成車流擾動?有沒有螃蟹車????

很早這兩股車流就分流了, 根本不會撞在一起
herblee wrote:
那就要去看交流道的出口設計,主線車流會不會和上下交流道車流衝突,造成車流擾動?有沒有螃蟹車????

林口、五股、堤頂...
尖峰排隊超過500公尺以上~加上忘記排隊而慢慢插隊的...絕對塞到主線上~
我相信利用交管措施把車頭距(headway)拉開就能逐漸使道路順暢
但會使車頭距降低以及擾亂車流的各種因素應該一併考量才是
Riverhorse wrote:
為何會塞?
因為工作機會過於集中
這邊有兩大工業區: 湖口和竹科
然後很多用路人一輛車就只載一個人
高速公路再多線道都吃不消...(恕刪)
littlesnow wrote:
因為一堆人國道當省道開...(恕刪)
ian1970 wrote:
這個才是正解!...(恕刪)
很多人忘了,全世界包括德國在內,機車可上國道;臺灣國情不同,機車領牌數量幾達汽車的二倍,代表人民短程交通愛用機車,只可惜,臺灣有種迷思,就是汽車才能上國道。導致原本通勤只要騎機車就可用國道的,因為國道禁行機車,所以被迫養成通勤距離再短,為了上國道只好開車的習慣。習慣之後,再反過來怕機車可上國道,會讓國道更塞更亂,這恰好完全相反→正是因為國道為汽車專用,才會加重特定通勤路段在上下班時段容易塞車的問題。喜歡拿臺灣國情不同、機車領牌數量多的人來當理由的人忘了,若照此理,機車路權反而應該較大,無論平面道路、高快速公路,單向若有三線道,應該兩線禁行汽車、專供機車使用,汽車只要開放一線才對啊!

路權平權運動,主要訴求還給人民「選擇合適交通工具的自由」,正是對政府為圖管理便宜「胡亂干預人民自由」的反抗。平權的好處,全體國民共享,諸如:塞車紓解減少社會成本不必要的浪費、降低廢氣對環境及人體的傷害...因此路權平權,應該是官民共識才對。

若有妨礙路權平權的因素(譬如國人守法素質、過失責任、ETC收費問題...),則是政府應該努力來排除的!而非倒過來說,因為國人守法素質差、法律訂的不好、ETC無法收費,所以「維持現狀」最好,都不用改進。這些話給交通部用來卸責可以,有些民眾無視主管機關的失職,還處處迴護政府行政怠惰,豈不可笑?

這就跟別國行動通訊都要 5G 了,政府說「其實對多數人來說, 3G 就已經很夠用了,所以維持現狀就好,都不用改」。有人竟然表示同意,還跟著政府自我安慰:「其實 3G 手機雖然落伍了,但比較便宜,符合臺灣低薪國情,大家不用花錢換手機,也沒什麼不好」→→→不是有 87 % 像嗎?

路權平權帶來的,是還給人民「選擇合適交通工具的自由」,不論蘇花改還是國道,政府要做限制的,是車速,而非車種。不能在規定速度範圍內,順暢跟著車流走的駕駛行為(例如亂剪線、龜車等等),才應該被限制或被加強取締(不要再跟我講自行車、嬰兒車,「要能順暢跟著車流走」),而非齊頭式的「不論你飆車或龜車,你開車就能上國道;不論你守法或違規,你騎機車就不准用國道」

現行的管理手段不僅粗糙,而且帶來許多為了通勤要走國道的一人汽車,每天把國道塞好塞滿。如果政府不要做過多無謂的限制,交給市場自由機制,塞車會這麼嚴重嗎?

諸多開車朋友,一天到晚擔心機車路權解禁,會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這就是最大迷思─擺明就是被主政者多年來的車種分流觀念洗腦洗到內建「汽車至上階級主義」了;事實上,國道給汽車專用,才會讓全體用路人共同受害。

各位可以想一想,如果國道是汽車禁臠這麼好,那乾脆省道也改汽車專用好了!看看道路會更塞還是更順?

別再跟我說省道速限比國道低一些些,危險性並非只跟速度有關,市區道路在主政者堅持車種分流原則加上左彎專用道未正名為左彎待轉區、近路口車道線亂彎...等胡亂規劃下,搞得動線不必要交錯,事故率早就高過國道了。

汽機車都能共享市區道路了,會不能共用國道?

如果反對汽機車平權,真的是維護汽車權益,也就罷了,如今反對路權平權的,是因為不知道路權平權對大家都好,誤以為汽車專用國道才有利,那就可惜了

gray48816 wrote:
林口、五股、堤頂...
尖峰排隊超過500公尺以上~加上忘記排隊而慢慢插隊的...絕對塞到主線上~
我相信利用交管措施把車頭距(headway)拉開就能逐漸使道路順暢
但會使車頭距降低以及擾亂車流的各種因素應該一併考量才是
....(恕刪)


是的,您說的沒錯 ,車頭距(headway)是兩車車頭通過道路某一點之時間間隔。
雖然 車頭距(headway)是時間車距, 但"拉開車距"的含義是完全一樣的

歐洲的"可變速限"也是一種 交管措施, 比起目前台灣國道的交流道口流量管制,差別是以降速限提高道路容量, 容納更多車進入主線車道, 而不是在交流道口排隊
這是降速壓縮車距/增加了主線車道的容量
速限90的最大容量1750車就比110km的1450車,每小時每公里每車道多容納300台車, 採取機動速限,降速攔住車流往前衝, 和匝道儀控完全停止在交流道等候, 差別在 起動損失時間(start-up lost time)不同 。

車頭距(headway)若要拉開 , 需要緩衝區, 如果是在匝道口,就要看有沒有這麼長的匝道空間 ?
小弟在很多國外路段, 都看到超長的匝道, 東京郊區的八王子要上中央自動車道,匝道超長
設"速差"的緩衝區, 例如環狀的快速道路 , 以及交流道口設 Park & Ride(P+R)
又例如法國巴黎,Blois,Tours,Caen,Rouen周邊都有, 有一圈環城的 ceinture périphérique(Ring Road)環城道路
它的概念是一個放大的圓環
由郊區高速公路進入市區的車, 不是直接下交流道, 而是繞行一個很大的圓形道路,由於圓形比直線能容納更多車輛,速限80-100km的環形道路, 就是車流由高速130km/h進入市區慢速車道50km/h, 在中間的一個"速差" 緩衝區 。
倫敦周邊的 M25 Motorway, 也是一條超長的環城高速公路 , 慕尼黑周邊數條A9字頭的高速公路,同樣組成環城高速公路

在環形道路的出口(交流道旁)再設 Park & Ride (P+R)

這是Amsterdam的P+R Sloterdijk 橋下停車場, 上方就是捷運Metro/火車Train共用的高架軌道, P+R旁的地面有公車bus/輕軌Tram, 把汽車留在停車場,不要放出來塞車

停這個P+R, 停車很便宜, 而且旁邊就有輕軌電車, 電車等於免費接駁
國外是設 P+R , 把停車場設在郊區, 以不同的載具(電車/BUS)替代,節省道路空間 ,就是讓汽車不要進入市區,留在郊區停車場
我們卻是把停車場設在高速公路上?

如果是在汐五高架接五揚高架要做交管措施, 把車頭距(headway)拉開, 問題相當複雜, 因為高公局前方是一個爬坡路段, 這是一處道路瓶頸,再加上是國一平面和高架兩股車流匯流處, 必然有車流擾動, 許多塞車因素加在一起

三重出口也常常回堵到 國一主線車道上, 地區道路無法消化下交流道的龐大車流,不像台北市有建國高架這麼長的緩衝匝道。
因為國一速限100km, 市區道路速限50km/h, 若由100km 陡降至50km,更慘的是碰上紅綠燈停止,而中間又沒有夠長的車道緩衝,容納這些車,就回堵回到國一主線車道上

國外的機動調整速限 , 也包括 內/外車道差別速限, 這也是減少主線車流被上下匝道車流所擾動的措施之一。

只是,台灣拿駕照太容易, 又毫無路權概念, 完全沒有遵重它人路權/禮讓(安全車距也是路權範圍)的想法, 完全不禮讓
三個車道隨便開,連道路通行區分都辦不到了,甚至還左右開弓超車? 用路人連"車速分流"都辦不到了, 還能一步登天?做機動改變"速限"嗎?

道路線形會變化, 速限本該隨路段不同而變更, 但是台灣民意至上, 地方立法委員又主張統一速限,不知道這也是一種流量管制措施, 沒辦法了!

傳統的交通工程學假定:當車輛數固定時,增建道路能改善交通。
事實是,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在路網上增加一條路徑, 或增加額外的車道,增加道路的容量, 反而使路網上的旅行時間增加了!這就是Braess Paradox伯雷斯悖論。
在傳統的觀念中,壅塞就拓寬馬路,蓋新車道
但是
韓國首爾將一條6線高速公路改為公園, 拆除掉一段高速公路之後,以為會大塞車?結果相反, 交通反而改善,這等同於逆向伯雷斯悖論。
又例如紐約市封閉42街,以為會大塞車? 結果卻相反。這是反證 Braess Paradox伯雷斯悖論為真
又例如
西雅圖擬擴建進入市區的 SR-520 橋之車道, 經過電腦模擬車流後發現, 增加後不但無法疏解車流,反而堵塞, 計劃因而改變。
德國Stuttgart在1969時新建一條幹道,卻造成周邊大塞車, 將國王大道Königsstraße改為行人徒步區後, 交通反而改善。

Braess Paradox伯雷斯悖論最早發表於1960年代,但是卻從未在汽車發達的美國引起注目。
直到最近,經濟與環境議題才迫使人們重新檢視,必須藉由限制汽車路權來改善整體交通狀況。

這種完全"違反直覺"的交通規劃,關鍵在於每個駕駛人的「私心」。
自私的駕駛人往往選擇了錯誤路徑,因為大家都選擇最自私,對自己最有利的道路, 這條路就成為最壅塞的道路
如果關閉特定道路,讓駕駛人難以選擇對他最有利(也就是最自私)的路徑,其它道路就會被使用, 分流出去,反而會提升整體效率。
如果駕駛人選擇無私的路徑,封閉道路這件事並不會增加交通時間。

爭取國道一號五楊高架延伸至苗栗頭份路段? 這是將車流導到頭份去塞車, 將頭份變成瓶頸點 ,就變成塞在苗栗了

robuni wrote:
很多人忘了,全世界.
如果反對汽機車平權,真的是維護汽車權益,也就罷了,如今反對路權平權的,是因為不知道路權平權對大家都好,誤以為汽車專用國道才有利,那就可惜了
..(恕刪)

這是A22 , 隧道內可以超車, 台灣完全不行
我前面那台銀色車是往右讓,車輪都壓在路面邊線上,儘量靠路緣表示禮讓

國外這些機車非常守規矩 ...台灣---這一句刪除---

不是的, 路權根本不是這個意思 ! 完全和車種無關 !
重機上國道? 根本就不是路權問題! 和"路權"無涉!
重機要爭的是通行權, 根本就不是路權!完全誤用了名詞
這是德國B17公路上一個"路權標誌", 在路口碰到這個標誌, 表示此為幹道, 有優先路權, 支道一定要讓




"路權"Vorfahrtsregeln , Priority (Right of Way) 即 "使用道路的權利分配"
如何分配? 依據法律 , 法律怎麼寫, 路權就如何分配
擁有路權就有使用道路的權利,但路權是相對的,有權利就有義務, 還必須尊重"別人的路權"(義務).
不是只爭取自己的權利, 忘記還有尊重別人路權的義務, 這不符路權的精神 !
要尊重各方路權,不佔別人車道、不搶別人綠燈時間。

不是所有的路想怎麼走就走麼走 , 必須依法律(路權)分配
為什麼要分配?
因為道路的容量有限, 必須有人先走, 有人後走,以時間差來避免碰撞, 所以才有路權的區分
紅燈停綠燈行,就是路權分配, 不可能是天賦路權/"平權"?四方一起通行, 反而是全都擠/撞在一起
主管機關可以設定誰先走, 誰後走? 誰走這一條路, 誰被分配走另外一條路, 不要撞在一起
這些才是路權

能不能進入高速公路, 是通行權的問題, 根本就不是路權 !

道路上從來沒有平權這回事!
交叉路口能四方平權?一起通行?
路權本來就是一種分配行駛,指定行駛,排序行駛,一定有行駛區域的區分,次序優先/前後的區分
不可能大家一起通行?

交通交通是用來運輸? 還是用來飆車?
道路是用來運輸人(人流), 還是供車輛跑來跑去(車流)?
交通最重要是讓"人"能移動! 運送的是人 ! 交通不是在運送那一台車? 運送那一台機車? 和載具完全無關 !
如何運送"人"才是考慮的核心
高速公路塞車嚴重? 道路更應該要留給最有效率的工具(大眾運輸),限制私人載具,限制汽/機車

我覺得應該一起爭取, 汽車應該行駛火車鐵軌, 不能讓火車獨佔通行權
這是去倫敦, 在Calais登車, 汽車使用火車鐵道

直接開上火車

重機放上貨車不就和『汽車上鐵皮』是完全一樣了嗎?

Kang-Wei Tzou wrote:
湖口是上班日才會塞車...(恕刪)


林口會塞.........很單純就是一堆三寶一到爬坡道,就減速剩下80左右........





沒錢加油就不要開車出門啦.......

herblee wrote:
不是的, 路權根本不...(恕刪)


台灣人根本沒路權觀念

永遠都只會說:你幹麻開這麼快?讓一下會死喔?


82456011 wrote:
林口會塞........(恕刪)


你去問問拖板車司機,林口段加足馬力能有多快?

herblee wrote:
又是完全不知所云 ...(恕刪)

你才不知所云呢!
過多的交流道就會造成國道主線擾流,
德國的交流道分流跟台灣能比嗎?
台灣常常在一公里左右就有兩個出口或入口囉!(三多、中正、九如)
甚至還有設計出幾百公尺的「交叉」入口方式!(國一左營西向接國十)(國十大中博愛匯國一)
德國會學台灣這樣設計?




herblee wrote:
是的,您說的沒錯 ...(恕刪)


Hi 我比較好奇您是從事交通規畫這方面工作的嗎?

感覺您貼的文是偏向研究報告的內容。
看到小賢子 wrote:
版上曾有高人說過,台灣車流量一點都不大,超車道讓出來就不會塞車!

高人就是只會叫別人讓出超車道的人,可惜台灣高人太多,所以超車道會擠滿高人。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