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請問行駛在高速公路上的安全車距要怎麼算?

sonicswj wrote:
我都抓兩秒
兩秒三秒看個人


一般道路抓兩秒鐘
高速公路與下雨天抓與前車三秒鐘的距離。
她沒那麼複雜~
現在的煞車系統,100~0差不多40公尺,加上人看到到踩煞車到做動的時間差不多50公尺,5台車,5個黑白黑白的車身

車子跟車很少100~0急煞,都是100~80,80~60等相對速度煞車。前面煞一下,你也煞一下即可,不用前面煞一下,你緊張到煞滿。

開車不要用ACC不要只跟前車的開法,最近連環車禍很多。
開車要前面所有的車有幾部車哪一個車道有多少車都要知道隨時換車道
車子速度煞車不是前面煞在煞。
比如高速公路3車道右邊前面2輛,左邊3輛,前面6輛,你就要切少車的車道。當事故發生400公尺的第1輛煞車,然後第2輛煞車,第3輛,最後才是你前面第6輛煞。
晚上在車陣前面3條龍,你眼睛妙一下看煞車燈亮的比例就知道每一條線的狀況。你要不斷更新腦袋的資訊,不斷計算避險的公式。當前面煞車你就要使用很多應變方式,如煞車變車道灌油門等。用ACC只注意前方,全世界就只有前面跟妳車,你的命給前方跟後方的車決定的開法是錯的,車子煞好煞滿無法第2次防禦,鎖死無法再加速整個輪胎整台車打滑,後面沒有時間空間反映就進入必死方程式
只知道, 開上高速, 開內線道最少拉 8 ~10 個車身以上的距離. 萬一前面有問題, 還有機會反應, 或是開到隔壁車道. 如果前面有進口車, 會再多拉長一點距離..因為歐洲進口車的煞車距離短. 否則不跟在他們後面.
遇到 跑車, 連結車, 卡車 也絕不會跟在後面.. 避開與這些車同一個車道..這些車不管撞他們或是被撞, 都會造成嚴重的不幸..
T15346 wrote:
只知道, 開上高速,(恕刪)


這也是重點,在變換車道時要分析風險
1.8+9,邪魔歪道的不要跟他們玩,你超車後他們會跟你沒完沒了,你要命,他們不要命
2.性能比你好的車你不能超,換車道首重再加速性.如果你是CC加速性很差的車你要緊急換車道就很難.如果別個車道是CC,是RAV4那種動力差的,你只要灌油門就切了
3.換車道要分析前面環境,而且有第2,3應變空間跟方案,你前面塞,隔壁車道也塞你切過去也沒意義,你切過去別車道勞斯萊斯也切過來然後急煞,這就是前幾天新聞報的.但如果隔壁是乾淨的車道一台勞斯萊斯切過來急煞,那就是前方無車無故煞車辦理問題在前車身上
4.換車道不是塞的時候換,在還沒塞或你要放慢還是調出前後左右有安全空間和可以超車的環境
Pan.tc328 wrote:
這也是重點,在變換車(恕刪)


卡車,聯結車距離要更遠,你才有辦法看到前面和其他車道狀態,才能知道哪邊轉彎哪邊直線哪邊可超車,然後耐心地等,條件出現方向燈一打車子切過去就超車了
Pan.tc328 wrote:
開車不要用ACC不要只跟前車的開法,最近連環車禍很多。
開車要前面所有的車有幾部車哪一個車道有多少車都要知道隨時換車道
車子速度煞車不是前面煞在煞。


果然是老司機

我猜大大開車的速度應該不慢
因為想要學會這種事先預判的方式
傻傻的一直跟在別人屁股後面是永遠都不懂的

為什麼要預判?
就是要去不斷的猜測和判斷
前方的車,下一秒會想要做什麼?
前方的車的行為,是被他前方的車及他左右的車所影響
他前方的車的行為,也被他更前方那台車和他左右的車所影響
他更前方的車的行為………

因此想要開越快
想要努力鑽出這個車陣
預判視線就會越來越往前去抓

前方第三台車如果煞車亮了快1秒
第二台車不煞嗎?前方那台車不煞嗎?
一定煞啊,只是他們就是傻傻跟的開法,不是不亮只是還沒亮

我載朋友或家人的時候
有時候會被問
「前面又沒煞車你幹嘛煞車」
通常他們講完的下一秒,前方的煞車燈就會亮起來了

提前放油輕煞有很多好處
首先就是把自己的速度降下來,降低急煞追撞的機率
再者那個瞬間拉開的距離,下一秒就會因為前車的煞車再度縮短,所以不會有被插入的問題
對後方車流來說,我的車子是緩煞而不是急煞,因此也能降低後方車輛急煞的機會
(所以當我覺得有點累想掛119慢慢開的時候,後方常常會有車子一直跟著)

特別是開快車要鑽車陣時,這個預判簡直就是必備
如果沒有這種能力,你會發現你再怎麼切換車道鑽鑽鑽,你永遠都還是在這個車陣裡面
因為這個能力決定了你看不看得懂車流的狀況,能不能抓到機會出現的瞬間
也很清楚什麼車縫該進,什麼車縫是假性空間,一進去就被卡死
當我看到能往前推進但是空間比較小的車縫,我會先打方向燈閃3下預知旁邊車輛,進去之後3秒內離開這個車縫或是和後車拉出安全距離,縮短讓後車警戒的時間
所以我常常用我那未達百萬的國產車把一堆好幾百萬的車子甩在後面
看得懂車流,鑽車縫這種動作只要5-8次左右就能離開車陣
機會是留給看得懂而且能耐心等候的駕駛,而不是左右瘋狂鑽來鑽去造成追撞事故的駕駛

我剛開車半年時我還不懂這個道理
直到有幾次開車總是會遇到那種超車很優雅,變換車道次數又少,感覺好像開不快,但是一下子就看不到他車尾燈的車子
跟了幾次才慢慢開始懂了原來這些車其實一直不斷的在“讀”車流狀況
優雅而有效率的超車
就成了我開快車的學習目標



而預判前方車流是很好玩的事情
當你真的努力想要去預判的時候
「被前方車輛擋住視線」根本就不是理由

被擋住,就讓自己偏左一點
如果前方車輛極度偏左,那就讓自己偏右,總能抓到他前方的那台車,好運的話還能再抓到他更前方那台車
左右的車輛也能當作參考標的,因為高速公路上在一些狀況時,其實是整體的速度會先一起變慢,然後慢慢往前走,接著有問題的車道車流才會變最慢
所以左右的車流狀況都能是預判路況的參考目標

晚上就更好開了
你只要透過車尾燈就知道前方有沒有煞車
被擋住的話
偏左偏右
地面/別台車身板金的燈光反射亮度
開在內線更棒,只要偏左+看著擋土牆就能抓到前方三台車的狀況,立刻就能讀懂有沒有慢速龜車


如果開慢車,預判前方車流有什麼好處?
有次我載一位朋友在國1內線北上時
突然我緊急煞車,朋友整個被嚇到以為發生什麼事
然後我切換車道去中線繼續往前開
在我前方5台車通通追撞在一起
如果當時我還不會讀懂車流,我就是那第6台車
而我後方可能就是第7台車了

剛開始要讀的時候,真的很累
但只要避免過一次追撞,就知道
值了
回家看行車紀錄器影片可以播放慢一點,再用標線數量去計算車距,實際路上開只能說與前車「大約」幾條標線或「幾台車」的距離!

個人開車習慣看前車與前前車的車尾燈亮來判斷是否煞車或暫時放鬆油門拉開車距!
Pan.tc328 wrote:
她沒那麼複雜~
現在的煞車系統,100~0差不多40公尺,加上人看到到踩煞車到做動的時間差不多50公尺,5台車,5個黑白黑白的車身

車子跟車很少100~0急煞,都是100~80,80~60等相對速度煞車。前面煞一下,你也煞一下即可,不用前面煞一下,你緊張到煞滿。

開車不要用ACC不要只跟前車的開法,最近連環車禍很多。
開車要前面所有的車有幾部車哪一個車道有多少車都要知道隨時換車道
車子速度煞車不是前面煞在煞。
比如高速公路3車道右邊前面2輛,左邊3輛,前面6輛,你就要切少車的車道。當事故發生400公尺的第1輛煞車,然後第2輛煞車,第3輛,最後才是你前面第6輛煞。
晚上在車陣前面3條龍,你眼睛妙一下看煞車燈亮的比例就知道每一條線的狀況。你要不斷更新腦袋的資訊,不斷計算避險的公式。當前面煞車你就要使用很多應變方式,如煞車變車道灌油門等。用ACC只注意前方,全世界就只有前面跟妳車,你的命給前方跟後方的車決定的開法是錯的,車子煞好煞滿無法第2次防禦,鎖死無法再加速整個輪胎整台車打滑,後面沒有時間空間反映就進入必死方程式


是很複雜 , 前面 sunland 大大所說 的三點
1、科學計算法: 2、傳統宣導的算法: 3、2秒法:
其實包含有時間車距(四度空間) + 三度空間車距

煞車需要距離 , 距離轉換為時間單位 及 長度單位
高管規則第 6 條
汽車行駛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前後兩車間之行車安全距離,在正常天候狀況下,依下列規定:
一、小型車:車輛速率之每小時公里數值除以二,單位為公尺。


車速不只受到"速限標誌"的限制
也受到 "車距" 的限制
相同長度 ,內車道只有二台車,有50m車距, 能100km/h行駛;外車道只分配到3條車道線, 車速只能是60km/h
每公里長的車道, 只能容納16台車以110km行駛
依據高管規則6: 110km行駛保持55m車距, 每台車加車長擁有60m長的車道路權;16台車⤫60m=960m, 但是17台車⤫60m=1020m?這超出1公里了! 裝不下了! 必須降速減少車距才裝得下 。
只要多一台車佔用,17車/km , 車流狀況就變成橘色的 LOS D , "最高速限"行駛就不成立了 !
Q車流量 = D(密度/車距) × V(車速)
若想容納更多車 , 必須降低車速
若想要 "增加車速"? 那就必須 減少車輛數目 ! ←離開超車道 !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 第94條規定: 隨時可以煞停之距離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90.04.24.運安字第900002569號函
一般駕駛人在行進中,突然發現危險情況後即刻採取煞車措施,車輛必須空走0.7~ 0.8秒(反應時間為0.4~ 0.5秒,右腳由加油踏板移至煞車踏板之時間為約0.2秒,踩煞車踏板所需時間約0.1秒),才產生煞車效果(交通事故偵查學,吳明德著)。
煞車停止距離= 空走距離(反應時間+換腳時間+踩入煞車時間) + 實際煞車距離(實際煞車開始作動時間)


是因為前後車 無法 同時踩下煞車
前後車踩下煞車時間不同, 存在有"時間差"
前車煞車時,後面的車是不是仍然往前行進, 尚未踩下煞車
前車剎車而後車仍在行進?是會消耗掉緩衝的"安全車距",造成安全車距縮短。
100km/h行駛的車, 每秒前進 27.7m ,空走距離0.7~ 0.8秒=20-22m
就算每台車保持50m安全車距 , 第二台車煞車時安全車距只剩下 30 m
第三台車踩下煞車的延遲時間delay time, 再增加 空走距離0.7~ 0.8秒 , 安全車距只剩下 10 m
第四台車就撞上去了

爭取時間 , 提早踩下煞車 ,是縮短 "空走距離"

當前車煞車, 而後車仍在前進 , (V2-V1)的速差就出現了
速差累積了能量, 該能量以波的形式傳遞 , 衝擊波"backward travelling wave"往後傳遞是必然造成"安全車距"縮短, 必然繼續傳遞衝擊波"backward travelling wave"給更後面的一台車。
安全車距 區隔/限制/制約了單一車輛前進之車速V所產生的能量。
車速越快能量越大, 該能量以 "波"(能量波/衝擊波)的形式傳遞 , 若車距不足, 波動就會連貫 , 一台車傳遞給另一台車 , 一個車群便組合成更大的波動 。
這就是高速公路常見前方發生壅塞 , "壅塞波J波"由前方傳遞過來影響到數公里後的車流也必須降速

因為根本不可能後車同步剎車? 因為這是"人腦"不可能辦到的!
而是要保持足夠的煞停距離 及 反應時間(2秒鐘/3秒鐘法則)

在台灣, 都以為道路空間是無限大? 以為加油門往前衝? 前方的車距就會源源不絕自動生出來 ????????
完全不知道為何法規會要求 暫時利用 中線車道? 不知道為何 非超車佔用超車道 ??
不知道車輛多到超出道路容量(最大車流量Qmax) , 車越多車距越小 ,就會(V2-V1) 產生 負的加速度(-a)
Q車流量 = D(密度/車距) × V(車速)
所以必須遵守 "車道路權" , 依照法規分配了每台車的位置 , 各走個的

吃別人安全距離 就是 侵入它人的路權範圍 之內
路權來自於法規 , 法規並沒有保障整個車道長度都是路權 , 並沒有 !
路權是有範圍的
所謂「路權」之範圍,依據道路設計原理及交通法規應定義為:「左右以車道範圍為限(處罰條例45條2款、4款、12款);前方以該車最短停車視距(公路路線設計規範第3.3節)或安全跟車距離(處罰條例58條1款)為限;後方則以車身尾部為限。」

所謂路權, 指『優先使用道路的權利』 ,有路權的一方擁有權利,可以使用, 無路權的一方就有禮讓的義務
但是路權會轉換 , 路權可以取得也會喪失 , 道路輪替使用 , 絕非 永久持有

當車距不足時 , 高速公路設計有 『超車道』 , 換一個車道就有足夠車距了
超車, 這是把較慢車拋在後方 , 由較快車補位到前方 ,經由超車道這條左側繞道bypass ,兩者互換位置。
但是台灣國道是濫用超車道 , 任意變換車道 , 無超車必要也擠進"超車道"?

超車道是車流的"疏洪道", 通常是山洪爆發 , 水流超出流量自動溢入疏洪道, 車流量超過該車道所能負荷才換一個車道 分流 ; 分流越過壅塞,有安全車距不塞了! 之後, 就要回到原車道 。
台灣國道卻都是螃蟹橫行入超車道 ? 這引發嚴重的"車流擾動"

因為 每個車道 依「車速排序」, 車速必須是 內(左)快外(右)慢 . 才能避免車流擾動
而這個次序的建立, 是靠 中線車道 超越 外側車道 ; 不是靠三個車道都相同的"速限"
即必須依 高管規則8-1-1:並得暫時利用緊臨外側車道之車道超越前車
最高速限﹝限5﹞是天花板 , 最低速限 ﹝限6﹞是 地板 , 是頂點 及 最低點 , 無關天花板之下 地板之上, 這中間的排序
絕非 違反法規 , 以自認之「小型車以最高速限行駛於內側車道,即合乎規定?」 , 並非壓縮車距去開快車 ?

緊臨外側車道之車道 : 三車道為中線車道 , 二車道為內側車道 ←中線車道路權為超越(外側)前車
因為超越外側車道前車, 所以中線車速 > 外側車道
因為 內側車道 對 中線車道 超車 ;
高管規則8-1-3本文 : 內側車道為超車道 ←內側車道路權為超車
所以車速 建立 內側車道 > 中線車道> 外側車道 的次序
這是因為 相對車速 之 超越 及 超車
無關 天花板 或地板 之 絕對車速設定為多少公里 ?

路權 為 中間排序之 超越 及 超車 來區分車道

擠在內側車道, 空出外側車道? 造成 內車道密度高 > 外車道密度低
還錯誤以為「小型車以最高速限行駛於內側車道,即合乎規定?」???
都擠在一起, 造成中/外車道有太多閒置無車的空間, 這些零碎被『車群』切割的車道空間,完全無車, 車道空間是被白白浪費掉 !
都擠在一起形成車群,車群內無安全車距? 車群外卻空蕩蕩? 車群內互撞的機會當然增高
這種"車群"是台灣國道的特徵, 一堆車擠成一群, 車群之外卻又空無一車?

所謂"最高速限"行駛就不離開? 不但完全錯解法規! 在超車道上放入更多車輛, 車輛密度越來越高。然後又不肯降速? 硬要壓縮車距去開快車?

擠在內側車道, 空出外側車道? 造成 內車道密度高 > 外車道密度低

內車道車距多少?(不到3條車道線) 中線車距多少?(4條車道線) , 外車道反而有5條車道線!
內車道車距明顯不足 !車速沒有對應該有的車距!堵塞了!
車速V往前衝? 這是一股動能, 此"能量波"必需有前方的足夠車距來消化,容納 ,緩衝
車距不足還開快車? 這是在壓縮車距 , 把車流加以壓縮 ,累積能量 , 這樣緊繃的車流就像 壓縮 的彈簧, 只要碰到瓶頸路段 , 緊繃的車流就像 壓縮 的彈簧 反彈開來, 衝擊坡往後傳遞, 施加在被壓縮的車距上, 傳遞到道路瓶頸 ? 就必然塞車 !
以自認之最高速限行駛不離開? 車距明明就改變了 , 不依法降速 ? 反而鼓勵 沒有車距去開快車? →導致 連環追撞

始作甬者是誰 ?
科技限縮了人的思維跟能力
以前沒有這些科技大家用經驗開交通事故這樣
現在車子貴性能好理當限速要提高。沒有,反而大家越開越慢,反而測速照相越來越多,反而每天都是連環車禍
ACC根本不是安全輔助系統,她是舒適輔助系統
當你看前車,你收到的資訊就是一個點。只有賽道才是這個模式,要去找最佳的切入點超車點
當你看前面三個車道,她就構成面,你的安全範圍就是面的操作。我開車很專注,不會去看旁邊的妹不會轉頭,我的視線就是不斷的掃描前方,什麼警示牌,什麼我超過幾台車,這幾台在我後面什麼位置,她們的速度等
接著你要看到前面的所有資訊,訊息是3度的,就跟你玩電動玩具,敵人從上方一直掉下來,你要知道怎麼左右閃怎麼射擊,你也知道那一條掉的速度還有這一排敵人的速度,我打掉一排就換位置
在來進入4維預測未來的程度
我在山路開,沒有道路符號,我只要看路的顏色就能知道草叢旁邊有沒有小路有沒有住家遠遠的就放油門和切車道。在山路看到有玻璃反射,她不是住家就是有另一台車,我不用看到車就知道彎的另一邊有車過來。甚至於我聽引擎聲音就知道她在加速或減速她是接近我還是遠離我。你要不斷收集未來資源在還沒發生前就排除她
herblee wrote:
是很複雜 , 前面 sunland...(恕刪)


邏輯跟理論~公式很複雜但在於你的訓練
學識要轉成知識轉成經驗轉成能力

我常常看博士寫的Paper,寫的推導30頁公式,程式寫的好幾百行,不知寫什麼,也不知道價值。我拿來分析用另一種方法論,5行程式碼就解了。

有時候理論很多不如你上線操作。
我騎大型重機前也買了50本雜誌去看什麼是安全駕駛的文章看的也是很痛苦,但你上路操作就很快。
你實際開車頭腦算得都很快很直覺,你不可能看到然後送到大腦然後用複雜公式去算。當你計算完事情都發生了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