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楊梅休息站死亡車禍,到底是人的問題? 設計問題? 限速問題?

我覺得這標示夠清楚了
但是不看就沒人能幫得上忙
Brocoliii

其他服務區有像這個,直直開沒換車道就突然進服務區了嗎?

2025-01-27 17:28




個人意見
我是覺得圖一的盡頭看起來很明顯後面沒有路了
圖三的話就沒那麼明顯,還像是路邊突起一包


誰對誰錯是一回事
但是如果多次發生問題
我是認為就該改變設計
不管是道路規劃還是顏色或是燈光

以前汽車撞到行人
輿論總是說駕駛眼瞎
然後持續隔三差五就發生
後來才開始檢討道路設計
我是認為這是雙邊都要改進的
只改善單向效果會比較有限

我之前在美國開車
這種前面通常會放一些緩衝水桶
我之前在日本開車
這種通常前面會有一排明顯明亮的閃光警示牌
本人文章內容不同意未經許可之任何形式複製轉載
楊梅服務區的減速車道
跟常見的交流道或休息站入口,都長得不一樣
不用換車道
高架下來最外道(主幹道)就直接進楊梅服務區了

現在不只平面道路邏輯不統一
連高速公路也開始擺爛了?

該駕駛大概也是開輔助駕駛、沒仔細看路是這次原因之一
不過如果設計可以避免,為何不降低事故機率

當然通通推給駕駛人就對了
june-sue

鄉民總是認為解決不了問題就要解決有問題的人,不是嗎[不知]

2025-01-27 17:04
david2000com wrote:
我認為是車輛輔助系統設計的問題,系統寫得好,再複雜的道路系統都能安全行駛。
現在只要是啟動ADAS,很多駕駛就已經把腳移開油門或煞車上了,還有甚至連方向盤都不握了,完全地交給車輛自主行駛。


目前的車輛輔助系統只是車廠發展全自動駕駛前的過渡試驗產品,透過媒體吹捧,使一堆車主搶著自費參與白老鼠試驗,讓車廠收集大數據,至於駕駛生死,完全不干車廠的事,人家早把免責宣言講在前面!

至於車上感應器是否故障,是否有盲點,駕駛事前、事故後能知道嗎?或許當你在天上飛的時候會知道,但為時已晚!

曾在德奧山區以時速八、九十公里用ACC跟車了一、二十分鐘後,就已受不了,腳放在踏板上不動,比隨時控制煞車或油門還讓人受不了,若要我把腳移開煞車和油門,唉!人老反應慢,萬一緊急時踩錯踏板,豈不提早到蘇州賣鴨蛋!
fannfu wrote:
不是檢討死者,而是讓還活著的人去思考怎樣才能避免發生同樣的事。...(恕刪)


非常同意這句話, 好的設計不單是看通常狀況, 還需考慮少數狀況(例如防呆設計), 如何避免憾事再度發生才是需要檢討的重點
Brocoliii wrote:
楊梅服務區的減速車道
跟常見的交流道或休息站入口,都長得不一樣
不用換車道
高架下來最外道(主幹道)就直接進楊梅服務區了

按線型看楊梅服務區只能由高架下來的車使用
原本在主道的不能變換右邊車道進入休息站
但是導引線很奇怪
已經成功併到主線了又用分隔島分開
下高架的左側車道應該要在進休息區區段前第一次併入主線
下高架的右側車則可分直行於下個階段第二次併入主線或右切進入休息區匝道
出休息區則在第三階段併入主線
若不更動道路設計可以



可是要在車道路面加上車輛開過去車輛會抖(震)動的那種白線(我不知道名稱)

越密集越好,這樣就無需更動道路設計,圖上楊梅只有兩道太少

最好是從速限告示牌劃到轉彎入彎處

多話幾道可以減少傷亡為什麼不做?

先不論道義責任,甚麼都做了,關鍵時刻才能完全的卸責


h84855924

加了一堆東西會不會反而會讓輔助系統無法辨識,說不定就是緩衝桶害的,系統邏輯可能沒有緩衝桶這種東西?

2025-01-27 20:39
墨匕01鄉民

所以大大意思是系統出問題?測試階段就上路?

2025-02-02 0:33
其餘用路人都是命大所以沒撞上去?

反正現在輿論風向就是檢討道路設計,那就這樣吧,

1. 把那個分隔島挖掉,全部改成直線,
2. 再放個測速照相,限速40
3. 把減速條改成大型減速丘,放滿
怨念聚合體 wrote:
啟用三年,同一地點目...(恕刪)



四年發生四次,你偏要說三年死七個,你什麼居心?什麼素質?什麼邏輯?
jocoliu wrote:
非常同意這句話, 好...(恕刪)


不要亂曲解,你腳下油門放一下就可以安全進入和通過了,這比你改什麼七八設計還來得實在。
人腦要跟豬腦一樣是神仙也救不了的。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