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ogyro wrote:可是今天鏡週刊去訪問三陽的老董報導出來說是中華汽車在搞事耶告密的就中華汽車啊 大概是中華:為什麼現代就可以,雖然他掛韓國牌,但其實也是大陸車,我的MG是英國牌,跟現代一樣不是中國品牌,應該也不用管制。政府:喔 有漏網的,那一起管制。PS,和泰沒有資格加入公會。
不要再繼續保護了,以現今台灣的人口、經濟市場規模,都不足以支撐自我研發、生產汽車。連人口數相近的澳洲老早就放棄國產、全面進口。所謂的國產車,根本都是在地組裝,核心技術諸如引擎、變速箱等,仍是被國外大廠把持住。
先不說自製率,光是「溯及既往」、「馬上實施」,就造成廠商損失。不要求政府洞見觀瞻,讓廠商避免投資損失,好逮別溯及既往,或是設落日條款,這麼倉促上路,顯然對自製率高的廠商有利,這不禁令人覺得此政策背後不單純。
起於2024年大選後綠營穩坐 + 各國關稅制裁中國車企2023~2024年MG慢慢賣出量來(月銷一千台,對比Toyota CC月銷三千~四千台的量真的還好)後續又有大通引進消息政府聽了就快按耐不住了,畢竟綠營執政期間「被中國車傾銷汽車市場」這種事情能被允許嗎綠營想來個政確大槌,但需要替打壓銷量找個理由,總不能明目張膽發公文給中華叫他們縮產能吧這樣可是違法的呢然後這個時間點剛剛好,和泰獻策零件自製率產發署的外行人就承著這股「剛剛好的風」,來個溯及既往的自製率規範因為自製率提升肯定大幅增加成本、就得漲價賣價增量縮,目的就達到了口口聲聲說要扶持國內廠商,其實國內協力廠商還不想接這種沒量的單口口聲聲說要避免中國車傾銷,整個MG品牌月銷不到兩千台也叫傾銷?如果中華很早就跟政府互通有無,現在MG會停產嗎中華跟三陽一樣的遭遇,都是被一棒K下去完全來不及反應三陽Custin不用別人舉報,有在看車的都知道這台是中國市場專屬車型對應自製率規範是遲早的事情退出工會也是合理之舉,畢竟公會就是要替會員善盡溝通一事但這次政府根本沒有溝通,就是直接硬上而自始至終和泰就隔岸觀火就好,讓火燒起來、燒得旺一點日系品牌,血統純的,零件都用中國的也不受規範。其實大家本來就按照遊戲規則走完全不講理的就是透過政治手段操作不合理規範的經濟部產發署而已國內唯一有自主研發商車的中華還要被貼傾銷中國車標籤一堆吃母廠奶水的日系品牌代理替台灣汽車研發做過什麼事真的笑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