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個人都懂CKD好嗎~~~幫大家解釋一下全散裝料(Complete knock down),簡稱CKD,是一種常見的散裝料處理方式,是指將產品的零件完全拆解,這也是供應零件到一特定市場的作法,特別是要運送到國外,或者是因為價格相關因素而做的處理方式。 全散裝料在汽車產業、公共汽車、重式卡車及鐵路運輸都是常見的作法,在電子產品、家具及其他產品也常用全散裝料。
LuDain15 wrote:為什麼不檢討其他品牌把台灣消費者當血豬在吸血的問題?而且一直都有地方議員、立委在講進口車關稅、貨物稅已跟不上時代的問題,為什麼政府永遠無動於衷? 因為抱怨車太貴的人太少大家都很有錢再貴也是買爆, 整體銷售量沒有下滑說明目前汽車的價格人民收入普遍都能負擔政府就不會介入自由市場要像房市一樣, 年輕人抱怨買不起房子結果才有了新青安及打房政策政府介入要有理由或標的, 沒有標的怎麼介入?而且台灣汽車數量可能已經接近甚至超過道路的容許量反而是更需要以價制量, 就更不太會去管這塊了
可以看看對台灣國產車廠來說最大受益者是誰肯定跟擋人財路有關係而且這條是只針對國產車進口車用大陸零件根本也不管你從國外進口一輛95%零件都大陸製造的政府管你嗎?No所以跟大陸零件品質沒關係就是在針對台灣組裝廠而已當然,增加台灣製造是好事,增加就業率、國產自製率當然是件榮譽榮耀的事但對廠商來說不完全台灣工時跟人力跟大陸真的沒辦法比在大陸就是便宜最後造成價格反映在車價上現在國產車跟進口車價差越來越低了但進口關稅沒變,換言之是國產車越來越貴而過了這條法,對國產車的價格競爭優勢硬生生砍一刀
張忠謀表示,台積電1994年時在台灣上市,那是在成立7年之後,但公開上市後政府就賣了48%持股,巴不得立刻賣光。後來因為被交待要吸引台灣投資人信心,所以台積電尋求並獲得飛利浦投資,而且是我爭取來的。張忠謀提及,因為政府一直想賣股票,為了讓政府賣更快,於是就在紐約證交所掛牌上市。之後飛利浦股票持股很快降到接近零,他當時想政府要保留大部份持股,剩6%時就跟政府提醒不要再賣,政府就先暫停了,也感謝當時政府決定。TKB324 wrote:產業有競爭力,何須保...(恕刪)
就說說我最喜歡嘴的VERYCA,原本順風順水的在低競爭環境中成長,突然默默殺出一個強勢的日本車,只好下放一堆好料在新車上。拍拍手~~~車廠有強烈的求生欲!會轉型求變求生存。但這次換某車廠被CKD競爭搶食!卻是從政治出手干預....就不會學學VERYCA,正面積極一點嗎?正面迎戰競爭對手,用黑手這招不好吧?還是爽賺太多年,已經沒有上進心了?
就裕隆集團多開幾家子公司、孫公司、曾孫公司......,然後把MG車的一半零組件由這些公司負責進口組裝,再把組裝好的零件賣給裕隆即可。頂多就是拐個彎把所有的零組件進口,讓它看起來像是SKD,但骨子裡還是妥妥的CKD模式。
零件進口有高達95%?我不去臆測,哪裡的零件品質比較好。 有時候不是比較貴就品質好,反而是生產成本經濟規模的因素。我對政策沒多大意見。政府還是得一定程度保護國內產業。不管買國產組裝車或是原裝進口車,台灣的車價絕對不會是最便宜,但在世界上,也不會是最貴。倒是覺得,如果零件進口高達95%。相較於在原生產地組裝後,銷售的車價。 在台灣組裝後的車價也只比其他國產組裝車便宜一些。會不會,其實價格還是有很大的空間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