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是有一堆三寶但交通部也沒有積極的改善措施例如,也可以在緩撞車後方再拖行一個一台車寬車高的薄型金屬警告牌,刻畫車子圖案讓一般的ACC判別前方有車,讓ACC做動煞車,來不急煞車的就先撞上這價格便宜的警告牌減少雙方車輛損失很多方式可做,但交通部沒積極作為
看起來尸祿素餐的官員也沒在統計調查這個原因,有關單位應作問卷關於當時駕駛是在做甚麼事情,做了甚麼反應,匿名誠實回答都可以,以此對症下藥,不然都怪給無法言語辯駁的ACC或防撞車也不是辦法,枉費了大家的討論。
起源超新星大爆炸 wrote:緩撞車接二連三被撞,難道都是ACC的錯?緩撞車自己的設計也有問題吧?如果緩撞車能多一點防護,比方說拖幾個三角錐,裝一排強力探照燈照後面,是不是就能避免? 幹嘛避免撞一台賠一台就好啦, 反正保險也不保了300萬賓士GLC慘了!開輔助駕駛撞緩撞車 判賠176萬
一些智能未開的駕駛,以為ACC就是自動駕駛,以高速公路來說,移動式作業用緩撞車已是很好的模式(非移動當然以三角錐),前面回的說加長或加大面積....,以高速100下根本沒用,還是撞!頂多在各大媒體廣為宣導,ACC速差過大無法煞停。
其實好像有點奇怪耶目前ACC是輔助駕駛所有的宣導都是開了後還是要雙手握方向盤眼睛隨時注意路況以做應變ACC只是在駕駛的過程中能讓你稍為輕鬆不這麼疲累如是這樣的話就根本不會有緩撞車被撞,是不是ACC錯的這個問題目前ACC並無法識別緩撞車但能不能識別是一回事駕駛人開車的心態又是另一回事常看到有人在買自駕神器有時候會想這些人真的很不珍惜自已的生命有時候意外真的是很突然的,不是你覺得沒事就不會有事更重要的是你不珍惜自已沒關係但最後都是會影響到別人的生命安全
我覺得大家可以用預防優先的角度來看待緩撞車這些事故在高速公路看到的緩撞車, 常常是隨處停放, 後方缺乏完整警告措施反而是民間拖吊車, 為了賺錢搶先抵達現場,鳴笛的音量一台比一台大, 這不是很奇怪嗎?駕駛人不管是否因為ACC而疏忽注意前車狀況, 不可否認只要是人都會有恍神或是精神不濟的時候, 聲光的提醒, 三角錐的放置, 都是有改善的空間, 畢竟緩撞只是最後手段, 別撞到才是最該重視的事情另外我對緩撞車的設計也很有意見, 幾根弧形的鐵管, 難道就沒有更好的設計? 例如整合油壓減震或是氣壓減振降低撞擊傷害, 撞擊點型狀的優化, 避免被後車鏟起來降低了緩衝效果, 我認為這都是明顯的怠惰與本位主義下的產物像下面這幾台車, 他們都不是用大樑柱去撞, 這緩撞車顯然設計不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1xgd3U4xz0https://cars.tvbs.com.tw/car-news/149047https://cars.tvbs.com.tw/car-news/146005
Dr.Corgi wrote:的確是有一堆三寶但交通部也沒有積極的改善措施例如,也可以在緩撞車後方再拖行一個一台車寬車高的薄型金屬警告牌,刻畫車子圖案讓一般的ACC判別前方有車,讓ACC做動煞車,來不急煞車的就先撞上這價格便宜的警告牌減少雙方車輛損失很多方式可做,但交通部沒積極作為 你的論調就是很…無腦?如果說我國已開放、或有計劃開放全自動駕駛,那確實交通部要設法改進緩撞車的識別問題,但現在是沒開放的情況下,一堆白痴這樣搞啊,所以所謂的積極作為,是還要為一堆違規的人去作安全考量?作好了之後他們是不是就更放心的違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