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k47 wrote:
原來還有感應式這種...(恕刪)
西濱之前有,參考這篇文章
http://ice2006.pixnet.net/blog/post/7710070-%E5%81%9C%E4%B8%8D%E5%AE%8C%E7%9A%84%E7%B4%85%E7%B6%A0%E7%87%881%EF%BC%8D%E5%8F%B061%E8%A5%BF%E6%BF%B1%E5%BF%AB%E9%80%9F%E5%85%AC%E8%B7%AF%E4%B8%AD%E6%AE%B5%28%E9%A6%99
2. 剛通車時,為了讓快車道暢行無阻,綠燈秒數非常久,以減少停紅燈的次數
與其交叉的橫向道路,除了重要的聯絡道外,其餘都是鄉間小道
因此大量採用「感應線圈」的方式
在側車道左轉待轉區及橫向叉路的路口上方,都設有感應線圈
為了方便辦視,也在地上畫了白框「S」的標線,讓車輛對準
每當有車輛停在感應線圈時,快車道便會在1分鐘內變成紅燈
行人穿越時,也在路口設置穿越按鈕,作用和感應線圈相同
但近年來這些玩意兒大量被消滅,原因不明
感應線圈消滅後,快車道的綠燈秒數也隨著縮短
快速公路於是也就快不起來了
道路交通就是点-线-面的问题
点:单一路口
线:干道(主要干道次要干道)
面:路网
点对应的是单点信号机(一般也称傻瓜信号机),这种最便宜,就是楼主说的设定好就不会改变秒杀,要改就要到现场到机器上改,或透过中控室改(要在有拉网路线连回去中心的情况),再好一点有配上线圈和车辆检测器,就可以实现
干道或路网 控制对应的是:协调式信号控制机或是自适应信号控制机,也是目前台湾协调式信号控制机大部分路口使用的信号机,自适应就不知道台湾开始用了没,大陆部分大城市主要干道已经应用了,要经过演算及实际路口测试,算出绿波带,单一干道连续多个路口的就比较简单了(其他交叉的道路就只能当支线,可能比较容易拥堵)
自适应就要看排队长度了,如果触发了,就会开始调整红绿灯秒数(不会一下子调整很多秒,会慢慢增加消化时间)
路网就复杂了,因为这个路口调到最佳化,说不定就会造成附近其他路口全拥堵了,这个就不解释了;
信号机配合感应控制传统是用线圈,最新的是用地磁,对岸应该开始用这种,因为施工速度差很多,线圈要将整个感应区域的路面刨开,地磁只要挖一个20公分左右的洞,当然相对的是地磁较贵
单点信号机便宜,加施工,差不多是一台摩托车的价钱吧(达不到你的要求哦)
用其他信号机,加施工,应该就是一台一般小客车的价钱吧
楼主要捐款,这样就可以知道你要准备多少钱了
之前在沖繩有遇到過


https://www.google.com.tw/maps/@26.7307927,128.1691244,21z?hl=zh-TW
會發現是因為想說等了5分鐘怎麼沒有變燈
後來才發現原來停太後面了
上方感應器未感應到有車輛
所以主線道常綠
只要感應支道有車輛
就會提供綠燈時向給支道
這是一個很好的設計
只是不知道我們政府官員出國都是在考察什麼東西
藉這版順便抒發一下
這麼偏僻的地方
人行道依然做好坐滿
夜間8,9點路上已經沒車
我前方一輛龜速30的車
我後方跟排了至少10多部汽車
沒人超車
大家依序跟車
保持適當跟車距離
就這樣跟了快10公里
一直到他轉彎離去
等紅燈也不會有人逆向到前方準備綠燈超車
完全不可思議的守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