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薩克 wrote:
去年在國發會設置了...(恕刪)
交通部會這樣回答主要是:「得罪不起商業運輸業的老闆們」,
希望在不減少稅收的情況下讓一般民眾補助商業運輸的老闆們,
不然政客們的政治獻金會少很多...
那上述重點就是在於計算個別車輛的道路使用成本,就是考慮輪寬、載重、里程、車輛體積等因素,對於道路的物理磨損破壞程度、上路造成的擁擠外部性及維持車輛行走的相關行政成本,實際綜合計算出合理費用,但實際上不可能計算到這麼精確,所以:「用愈多汽油的車輛>在路上走的時間愈多>道路使用成本愈高>基於使用者付費要收更多汽燃費>隨油徵收更合理」這整套假設邏輯鏈才是成立的,才更能讓常使用道路資源的車輛,繳更多的費用來抵銷在路上趴趴走形成的負面外部性,整個費用制度才是公平合理的。
交通部再說「鑑於以往採隨油徵收方式時,所導致非車用油流入市場,造成市場混亂,弊端叢生而調整。」
在相同的效益下,人都是追求便宜的東西,這很正常也符合經濟學法則,但交通部逕以數十年前試辦的成果,認為民眾為了規避汽燃費,都會去加地下油行的油,自己又不想花成本查緝地下油行以杜絕私油,所以隨油徵收後續很麻煩,不如二一添作五算一算平均值,大家都收一樣的,省得麻煩。這種作法變相鼓勵民眾買耗能的車輛,而且多多開上路比較划得來。
交通部又說「倘實施隨油徵收,因非用油車及節能車輛價格高於一般汽柴油車,所得較低者買不起,將造成低所得者需負擔較多汽燃費,衍生低所得者補貼高所得者應負擔養路費用之不公平現象。」
所以汽燃費又有公平正義的因素考量,貴的省油車就算道路使用的少,也應該比便宜的耗油車負擔更多費用......但是、但是、但是,前面不是才說「汽燃費本質為道路使用費」,民眾多花錢買省油環保的車輛,就被定位因為有錢請多繳費用來養護道路,一下又跟所得稅一樣,搞起有能力者應多貢獻的戲碼,但記住汽燃費是「費」不是「稅」,費用的本質基本上就是拿多少東西、用多少服務繳多少錢的概念,灌上「公平正義」的帽子實在可議,就像一個公立停車位的月租費用,國產車每個月3K,但進口車主不好意思因為你有錢,同一個車位要收每個月5K一樣的道理。
還有部分行業的油價補貼,本來就應該是暫時性或臨時性的措施,等到該產業上軌道後,就要抽掉補貼,結果現在變成獲利來源居然靠長期性油價補貼,這樣不只是拿全體納稅人的錢給特定團體,造成不公平,還會讓產業不思長進、因循苟且,變得更沒有競爭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