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總歸一個重點:
台灣交通管理制度一向因循苟且,鮮少認真檢討,
不知道這些官員在國外是考察什麼的.
從駕訓,路考到駕駛資格的考核,還有道路設計與執法,
其實都有很大檢討的空間.
像是到現在為止,汽車"實際路考"還沒上路, 實際道路駕駛時數也嚴重偏低.
大部分台灣人都是在駕訓班背口訣拿到駕照的,
而上路後比較膽小的人不敢開,膽大的人亂開,都是從經驗(擦撞/車禍...)中學習...
交通好得起來才有鬼.
駕照應該是國民必備技能,不應該一再加重筆試題庫或是路考門檻.
像是機車10幾年前加入直線平衡7秒, 事故率有下降嗎?
台灣人總是在笑老外停車技術差,
可是台灣人也只有停車能來來說嘴而已.
基本的道路使用,變換車道,跟上車流,方向燈的使用,通通不及格.
而且這些都是交通法規都有寫的,台灣不是那種連法規都沒有的熱帶島國.
但是空有法規,不去執行...好啦..指挑容易舉證的超速,反正隨便丟個測速照相器就可以等著印照片寄罰單.
就像上面很多人提到的,紅燈有多少車乖乖停在停止線/機車停等區?!
不要說停了,紅燈右轉/闖紅燈的都不少.
而路口,消防栓公車站...違停,
機車專用道停汽車,
並排停車 這些亂象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
如果我們的考照依然停留在背題庫,進場繞一圈出來就有駕照,
如果我們不再改善交管措施,加強取締違規
交通是很難好起來的.
在國外路考幾乎不是看你的技術,主要是在於你是否能快速判斷標誌標線,
你能否禮讓行人,到了路口你是否能判斷出路權誰該先走.
以我在澳洲路考的觀念:
路考40分鐘(現在已經增加到一個多小時了)而且實際一定會超過,因為時間不可能控制得剛好.
上車前 考官會隨便抽問你: 請問該如何檢查胎壓/請問機油怎麼看這類問題.
上車後 沒有調後照鏡,沒有繫安全帶扣分, 之後會問一些基本的判斷問題,例如儀錶板上哪個圖示是什麼意思,
或是基本的起霧時該如何處裡(調整空調,開除霧腺...如果是道路上的濃霧開前霧燈,如果視線不到50m開後霧燈...直到後方有車接近於100m內且看得出該車已注意到你,就必須關後霧燈)
然後上路要先喵後照鏡/回頭再三確認盲點是否有行人/動物與其他車輛.
起步方向燈需5秒(變換車道3秒) 太早打周遭的車輛不易判斷你的動向,
太晚打...抱歉你會影響/嚇到其他車輛扣分...
接著,整個行駛是 在各種速限下進行,考官會指示你哪裡右轉,哪裡左轉..
偶爾會有小陷阱(例如快要變燈了請你直走,如果不先停車,就被判寵紅燈/未留意路況),
在一班道路速限50km/hr, 實際車速須維持在46~49km/hr, 太慢扣分,超速就..回家下次再來考.
偏偏不可能一直在一般道路, 會一下繞到校區40km/hr, 工地30km/hr或更低, 郊區道路60km/hr, 快速道路70km/hr....
又回到市區道路50km/hr, 沒有再通過速限牌之前完成加速或減速都是大扣分或是下次再來.
接下來就是平穩度之類的問題,如我開車不順暢考官坐起來不舒服也是扣分.
必須在有正式駕照一年以上的人陪伴下實際上路練車100小時(在有證照的教練上課1小時可抵3小時)
加上當地16歲就可以考駕照,通常從學習駕照,晉級到暫准駕照與接下來的正式駕照...
大部分的人都要通過好幾個關卡,花2~3年的時間.
所以大部分的人一次考不過,烤過後都能很有自信得上路.
到了路口也不會擠成一團,因為遠遠看到牌子就知道誰該先走誰要停下來
(台灣都是比誰衝必較快,頭過車身就過,反正硬把車頭擠出來再說)
澳洲的難度聽英國朋友說大概是比英國簡單1/4,
但是無論英國與澳洲,幾乎每隔幾年都會再檢討一次考照制度,
像我常收到澳洲交管單位的問卷,詢問例如: "你覺不覺得路考需要再加長時間" 或是"你覺不覺得入考需加入80km/hr以上的快速道路/高速公路" (光是30km/hr~80km/hr的一般道路就令新手手忙腳亂了...)
台灣早年是抄美國的交管制度,但美國也是經常在檢討, 而台灣很少大規模檢討,加上路況,交通器具(機車很多)跟美國差異很大,
相關制度真的該好好檢討了.
像最近在說明年機車要全面路考,並加入"兩段式左轉"等...項目, 其實只做了一半,
除了連汽車都還沒實施的實際上路路考外,
機車最主要問題還是在油門與剎車操控, 可能大型重機的考照項目比較符合實際需求,
現在路上一堆連正確加速都不敢,兩腳幾乎不敢離地放上踏板行駛,搖搖晃晃的.
不去加強這些人的騎乘技巧, 光是強制安裝ABS,自動感應頭燈...
加上趨嚴的環保法規把機車價錢逼到天價,
導致路上一堆舊車繼續撐, 很多中老年人其實只需要50cc輕型機車短途代步,在機車撐不下去後,
只能冒險騎普通重機或是改騎免掛牌的小型電動機車, 反倒徒增交通亂象.
這些都是問題.
Uber輸入介紹碼5120b搭車享優惠. https://www.uber.com/invite/5120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