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vis_hsu wrote:如上面的說明,可能在作到第三、四節時發現橋面向下垂,沒有到設計高度,所以在作五、六節時硬橋上去,在橋上去一段又發現橋過頭了,在向下橋.........最後就變這樣了。 這有可能是設計(預力沒算好),或是施工(預力沒做好)的問題。造成在橋梁完工數年後,預力仍然作用在橋面上,橋面往上拱,路面就感覺是波浪狀。一般而言,若變形量(就是橋面往上拱的程度)不多,可以用路面瀝青混凝土的厚度來補償。但是如果變形量太多,就沒輒。
我聽到說法 是 18 標為何叫 18標因一段路分 18 民代或單位發包 .. 大家做的高度不一 最後 就如此了真相我就不知道或許如前面說是施工問題 ..但是設計成還能驗收過關 ..每次在那開都想到美國某些地方 也可以如此開 好像是往大峽谷那邊(聽說夏威夷 有段火山路就是如此 上下) 開快點 還可以飛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