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從企管的角度看TOYOTA是否會不一樣?

gti6 wrote:
放心吧你的疑慮很快就...(恕刪)

那可以請問wish何時會跟進呢???
doggies wrote:
但也因為保固的時間拉長到 4 年 這也代表消費者必需在4 年間都必需回原廠保養才能 換得原廠 4 年的保固
原廠在這 4 年大大小小的保固可以賺取更多

這樣不必以降價為手段 確可以換取更大的民心 真的不打從心底佩服 Toyota 起來
...(恕刪)


保固越長車商就賺越多嗎?

原廠回去保養換機油自排油煞車油之類的可以多保固一年的幹嘛不要?

每年的車險幾萬元都保了

還在乎這幾千?

有東西故障還可以出保固免費維修咧

這樣車商會比較賺的話那每個車商就無限保固好了阿

連延長保固也要被嫌

隔壁板保固兩年可是很羨慕咧
從企管的角度看TOYOTA是否會不一樣?

不如用企鵝的角度來看TOYOTA是否會不一樣吧?

不管是4速還是無段變速 只要是會衝的 都是好車
標題應該改一改,改成『和泰』...

TOYOTA 在別的地方沒有像在台灣這麼混~~
台灣可能是市場小,加上和泰賺很爽,所以根本不 care 甚麼升級...
不用看太遠,看看中國的 TOYOTA 車型的配備,就會一整個...

galantboard wrote:
那可以請問wish何時會跟進呢???


ALTIS的3ZR會先上
然後才會是WISH
但至少要等到小改
MILK660 wrote:
七代,八代corol...(恕刪)


都低,問題在於空間,扭力樑的設計可以讓出很多空間給後方行李箱

PSA的拖曳臂也是可以善用空間但是成本高

gti6 wrote:
之前炮舊引擎舊變速箱...(恕刪)


爲什麼底盤要優先, 因為豐田號稱的VVTI引擎也不是最老, 變速箱4速自排國內還是一堆..但底盤剛性不足卻是不爭的事實, 放眼國內中型房車, 有誰還在用非獨立懸吊的, 好像剩日產吧! 一家40幾趴的市佔率 , 造出來的車, 被油罐車卡一下, 就可以失控180度, 旁邊的三菱卻是晃兩下就順利脫困.. .底盤才是豐田的大缺失...有機會去開一下三菱福特或台本的C8..就是知道, 爲什麼人家會嫌底盤差, 操控差, 開山路像在開船, ...
說我反T也罷, 但我相信豐田用捧的, 是捧不出所以然, 唯有抵制, 才會端出牛肉..車價和配備才會合理..
最近因為跌了10%左右, 馬上端出好菜上桌想討好人, 想買的還可以再等等, 會有更好的菜上場...

捧豐田只是在害台灣人...
當他端出牛肉的同時, 也會壓迫到其他車廠, 這是良性競爭...
MILK660 wrote:
有個疑問
麥花臣懸吊不是也有成本比較低的優點嗎
為何後面的車型要改成現在的扭力樑式 還是現在的扭力樑式成本更低


前懸吊系統 麥花臣式獨立懸吊附高剛性副樑
後懸吊系統 扭力桿式拖曳臂懸吊


http://www.toyota.com.tw/2F_vehicle/vehicle_spec.asp?CARSID=72

以上文字是和泰官網所述,
至於前面有人要說他是扭力樑,我想我還是以和泰為準,稱它為拖曳臂~~


最主要的關鍵在於"成本"

當年九代COROLLA(altis)要國產化,
國產化的意思就是要讓消費者用更便宜的車價買車,
但為何不沿用前面七代,八代的四輪獨立麥花臣??
主要考量就是用目前此種型式的成本更低,
否則美規版lla一台賣七八十萬,國產也要賣這種價格嗎?

當國產版本目前一台賣五六十萬成交價,
羊毛出在羊身上,再加上利潤部份和泰是固定要抓取的
(看看和泰股價?? 可以叫一些電子大廠收一收了....)
當然只好變通改用更低價的方式來運用在底盤上,以及減少其它配備如airbag,定速等等.....
這種方式好不好?? 見人見智~~
上面有樓友提到空間也是個問題(拖曳臂式的後車廂比較大,但不是重點)

還有一點,目前此種型式的懸吊,比麥花臣更簡單,相對之下,維修時也更方便

只是有些東西用都可以用,但是適不適合,這就有待深入探討了



其實最簡單的例子
找自家的車來比比就好了
一台九代altis,一台七代八代的lla,
在原廠未改的前提下,二台同樣來個場地繞錐,誰的失控程度高??

altis(wish)後來出了個運動Z版,
為什麼要出Z版?就是原廠知道之前配的後懸實在是有待改進,
出個Z版,只是算是把它廢去的武功稍微還原而已........

有興趣的,可以查查Z版和一般版本的售價差??
抓一下,就大約知道二者成本的價差約多少了.......
(手邊資料顯示在配備大致相同下,Z 版大約貴了三萬以上)


夢想a白開水 wrote:
企業經營也不就是以賺...(恕刪)


可惜T牌在台灣已經在台灣建立了廣大的群眾印象

他們可以快快的大賺台灣人的錢

boneman wrote:
唉當初那個在部落格大...(恕刪)



這連扭力樑都沒有....
http://tw.myblog.yahoo.com/shang-chi/article?mid=7674&prev=7743&next=7669&l=a&fid=10

正港的扭力樑
http://img2.pcauto.com.cn/pcauto/0812/03/749173_image007.jpg
出處
http://blog.sina.com.tw/prozac_wisdom/article.php?pbgid=19654&entryid=581797


這個兩個解說因該是正確的吧?boneman 你看一下
http://blog.sina.com.tw/prozac_wisdom/article.php?pbgid=19654&entryid=581797


http://tw.myblog.yahoo.com/jw!thDHtvSYERR7NI3zIXXac.Eg4DZT/article?mid=1071
KUBISA wrote:
可惜T牌在台灣已經在...(恕刪)


黑手朋友還是把扭力樑跟拖曳臂搞在一起了

那整根就是扭力樑,它是偷掉內部扭力桿(有人稱為後下拉桿還有人稱為後防傾桿,對不對不要問我)......

參考資料下面網址

http://www.autozine.org/technical_school/suspension/tech_suspension21.htm#Torsion

你PO的正港的扭力樑那張圖我只看到簧圈跟減震桶?

原文比較準確

一翻譯過通通變成拖曳臂.............不信去查查各車種在國外的SPEC吧

正港拖曳臂如下

http://www.autometricsmotorsports.com/images/cars/ron/ron_930_trailing_arm.jp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8/8a/Trailing_arm_suspension.jpg

以上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