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A1類道路交通事故死亡2224人,其中騎(乘)機車A1類事故死亡佔1357人,該年A1類事故61%"這種數據最大的盲點點是 :97年度機車相較其他交通工具的全年 "使用道路總時數 與 他種交通工具的道路使用總時數之比例"。就是說比較的基礎為何?以台灣一千多萬輛機車,相較於他種交通工具,每一類交通工具 "在路上跑的總時數"。有了這種數據才能比較。
"5萬7萬在大學生眼裡都不是小數目"三十年前我買第一輛機車時,當時 90cc 的速克達要價二萬多。三十年前的物價指數相較於現在,二萬餘的車價現在應該超過10萬了(一個普通的火星塞當時賣三四十,現在大概四五十;而且那時的火星塞跑不到三五千公里就要換,現在火星塞的問題是用不壞, 害我都找不到時機換銥合金火星塞).這就是三十年前大多數 "大學生" "走路" or "人力鐵馬 " 居多的原因。對了,那時是所謂 "嬰兒潮時期" 大專聯考報考人數10萬人,錄取一般約2萬人。
He162大所言...我自己倒是覺得是:讓學生(國內)open book和教授(國外大廠)比拼.....書是教授寫的,考卷也是教授出的,真的能比嗎??說實在的,現有的造車工藝幾乎是國外發展的,關鍵零組件技術都在大廠手上...非是我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台灣汽機車不過是介小小螞蟻而已,一越五毒成蠱王...還有很長一段路吧....
"97年A1類道路交通事故死亡2224人,其中騎(乘)機車A1類事故死亡佔1357人,該年A1類事故61%"關於這部份數據在下是這樣解讀的:在單位時間(2008年一年內),觀察空間(台灣)內,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有六成一是騎機車的白話一點就是,過去一年內,不管大車小車,不管是誰違法肇事,在台灣道路上有六成一死亡的人是騎機車的.....我想,在這邊所表現出來的是這六成一死亡人士的特點,而非比較車輛的安全係數.....只是.....在物理學上的觀點一輛轎車與機車互撞一輛卡車與機車互撞機車撞上水泥牆,電線桿誰會傷的比較重呢???
保護主義並非萬惡的根源,造車工業也非一日可成~~那二十年,三十年呢??既使國內汽機車工業努力了數十年,在造車工藝仍舊遠遠落後歐美日在一二次世界大戰與無數人才努力下所累積的工業技術,不是輕易就可以超過的,就算如對岸如此龐大的國力,也非輕易就可突破....更不用說那多如牛毛的專利,從生產製造到零件組裝,連零組件安裝的位置與角度都給你申請一堆專利,噴射系統的ECU(行車電腦)內部所撰寫的控制迴路程式,有特點一點的迴路就給你請一個專利,一套程式下來二三十組專利擋在前面,叫人怎樣寫迴路控制!??!?屬於高端的技術被大國大廠所寡佔的,美國,德國,日本在其中更是投入許多資源...造車工藝如同跑馬拉松,人家都跑了七八十公里了,台灣才跑了十幾公里,這路還有的走....在汽機車關鍵零組件部分就只能由這些國家進口,光關鍵零組件的部份,國外就賺的笑呵呵了,保護主義下的貿易壁壘,只是讓大廠的成品比較不容易進入,大廠只要提高關鍵零組件的售價,其利潤絕對不遜於整車出售,例如噴射系統的關鍵零組件-燃料噴嘴,生產成本不高,但大廠絕對可以單支噴嘴賣到一千至三千多台幣不等,更不要說周邊噴射系統的配套..賣整車還有一堆售後服務問題,賣零件好賺多了....貿易壁壘也只是讓國內廠商有機會混口飯吃,只要能穩定下去,將來廠商也許有機會可以走出台灣,邁向國際....為什麼台灣不能自己做呢??不能,不行,不願意.....沒有相關技術,不能生產關鍵零件;製造出來的零件效果太差,不行使用;投資成本很高,直接向國外購買方便又快速,不願意生產,不幸大廠還是自己代工的客戶,大單綁的死死的,不買大廠的零件,訂單馬上就換別間,經銷商馬上換人做做看,國內廠商只能被吃的死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