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大原因都是紅燈設計不良(我是說很大原因,不是全部原因)
現行台北市紅燈設計
白天大部分路口都是99秒起跳,我也遇過150秒左右的(前50秒沒有跳倒數),大概每一至兩個路口要停一次紅燈。
晚上大路口還是99秒,中小型路口40~70秒不等,每個路口都要停紅燈。
以機車族來說,右轉前遇到紅燈,你必須先等一個紅燈,右轉,一右轉過去一定又是紅燈。只是一個右轉你已經噴掉200秒(若你第一個紅燈是完整的話)。
若是機車左轉呢? 左轉前遇到紅燈,你必須先等一個紅燈,騎去待轉區,再等一個紅燈才能前進,只是一個左轉你也已經噴掉200秒(若你第一個紅燈是完整的話)。
右轉左轉都要噴200秒,直直走還要幾乎每個路口都等紅燈。這樣的紅燈長度,這樣的頻率,基本上你上路只要超過15分鐘,有一半時間都在等紅燈(幫各位量化一下,你只要等了十個紅燈,你就已經原地不動16分鐘多了)。
交通部認為,這樣的紅燈頻率與長度,可以讓駕駛人無法騎快、開快,事故自然就減少。
但是現實恰恰相反。
所有其他國家都是以「讓交通順暢、不打結」為目標,僅有台灣的交通號誌設計是讓車子「越慢越好」。
當一個駕駛人上路有一半時間都在等紅燈,並且因為這種瘋狂的紅燈導致嚴重塞車,他只會發瘋,他只會想辦發開更快,他只會搶黃燈,因為他知道他如果慢慢走,每個路口都要等紅燈,但他如果開得夠快,他如果敢搶快,說不定就可以兩個路口才等一次紅燈。
台灣的交通號誌設計,表面上看起來是讓大家走走停停變得很慢,事實上是讓沒耐心的人更鋌而走險去卡位、去緊貼、去違規、去搶快,然後事故就一件件的發生了。
讓車子越慢越好,來避免事故,這種荒謬的邏輯,你只會在台灣的馬路看到。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