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實在的,我是沒去過德國,但美國的洲際道路倒是開過幾次,不用去提晚上了,你白天去開,一個小時遇到的車有時候是個位數的,有的時候一段路開個10幾分鐘,連個小彎道都看不到,這樣的路限速70mile/hour,75mile/hour就等著接罰單了。我想01上面很多人住美國,我就不野人獻曝。
如果日本的話,之前日本車有所謂的馬力上限,所以日本很多的性能車都在扭力上強化,這樣的設定對上同樣馬力的歐洲車,在150km/h以內,歐洲車佔不到什麼便宜,有聽過日本要開放速限嗎?而且日本的高速道路收費之高,一個1小時左右的車程,少說用掉700台幣的過路費,以這樣的收費不更有資格去要求日本政府去開放嗎?
所以與其開放速限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倒不如想想看如何強化現有高速道路的"效率"。
1. 內線車道成為超車道是已經確定的事實,但如何"落實"是一個需要好好思考解決的問題。
2. 道路電子化是一定要的,但有沒有什麼更有效率的方法,比如說,從台中到彰化是屬於相當大的車流量,那有沒有可能規劃一個專用車道讓行駛在這個區間的人去專門使用,其他路段的則不准佔用、甚至是經過這條專用車道?這樣的想法跟很多路段實施調撥車道有一點類似,但實施這種方案,用傳統的機械方式是很難完成的,勢必要用很多電子儀器輔助,而且專用車道的好處是減少車輛變換車道的次數,我自己是沒有看過完整的分析資料,但變換車道或多或少是會影響到後方的車流速度,有點類似蝴蝶效應。
上面只是我忽然想到的,沒有任何數據證明我說的是對的,所以請大家看看就好,不需要去針對上面的東西討論,我的重點還是在於"效率"上,畢竟從時速的角度來看,台灣的速限跟全世界比起來都是相差不多的,我實在不認為還有往上加的空間存在。
更高的車速下,造成的傷害必然與車速成正比
有沒有人認為車速提升前,國內的車輛安全法規要先配套
吧!開高級進口車可以不在乎,但是國產車往往在成本控制
下犧牲了安全配備,這個要先管一管,速度的問題再說吧...
還有台灣掌管車輛安全的ARTC似乎是"商業"組織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