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寧願altis沿用舊引擎及四速變速箱
但是
請把底盤換一個好嗎??
拖曳臂後懸再不改,
就算換上再好的引擎及變速箱+先天不良的底盤,
充其量還是一樣只是直線車,
遇上之前的逼車事件,後輪跟不上,整個大甩尾180度的情況一定會照樣發生,
運氣不好的,搞不好就翻了......
這可是有關人命問題~~
七代,八代corolla的四輪獨立麥花臣都比目前這個陽春版拖曳臂來的好~~
小弟的七代車,高速14/15格變換車道,還是覺很穩,
開著友人的十代altis,我不敢一樣15格這樣變換車道...........怕怕(好飄)~
(從最外線快速切最內線,再切回至中線閃龜車)
拖曳臂不是不好,但是請看看歐系車和altis的設計差別...............

不然當公司都在開慈善事業的嗎?
若真要探討"為什麼今天TOYOTA在台灣會這麼賣的原因?""
看看該牌怎麼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在台灣人們心裡就可得知一二。
沒有百年屹立不搖的品牌,
只有不懂得經營管理的人...
如果真要說厲害,
我倒覺得台本那種高毛利銷售導向,
加上供不應求的假象銷售手法才叫厲害...

screamchien wrote:
小弟倒有不同看法我寧...(恕刪)
唉
當初那個在部落格大肆抨擊ALTIS的人
真的很白痴..........對底盤懸吊根本一知半解連我都不如,還敢以專業做評斷
toyota所謂的ETA BEAM 就是 TORSION BEAM(twist-beam), 用中文講應該叫做扭力樑式或是H型扭力桿,屬
於非獨立懸吊
他還說歐洲小車都屬這種懸吊例如: SAXO阿 206阿啥的,根本就不對
跟TOYOTA類似的是VAG集團的大中小型車,在強敵focus出現之前,幾乎都是採用torsion beam也就是扭力樑作
為後懸吊系統的幾何,連PASSAT也是.......,還有最近火紅的FIESTA還有他兄弟MA2說不完啦
PSA集團的saxo,206,106等等並不是採用torsion beam而是trailing arm (拖曳臂) 搭配扭力桿(torsion
bar)或是簧圈(spring)
屬於半獨立或獨立懸吊,"結構複雜成本高",到近期C2的後懸吊才改為TORSION BEAM形式
兩者根本完全不同,有興趣可以去GOOGLE一下圖
而真正的原始拖曳臂是使用在後驅車種上面,完完全全是獨立式懸吊!!!!!!!
別再把拖曳臂跟扭力樑搞混了阿!!! 哀哀
ALTIS主要是避震有問題不是扭力樑有問題,扭力樑本來就是長那樣,也不可能加粗加厚,加粗加厚會更晃!!!!!
本來藉由扭力梁的彈性還可以有一點非獨立的特性,你給它再加一支扭力桿上去,很好,完全非獨立,左右邊扯的更大
力,不相信嗎? 自己想想阿,一般車子前方未裝防傾桿之前跟裝了之後,遇到連續左右不等高的地形,哪個會扯比較大
力,沒裝頂多是晃,裝了以後不但變扯再加上容易彈跳,因為越來越接近非獨立了阿
我還看過有人提出歐洲車扭力梁是5mm厚度,而TOYOTA的只有2mm
拜託!! 用屁眼想也知道不可能只有2mm,光看照片比對旁邊的螺絲頭厚度也大概可以猜測不止2mm
自己去找顆M10或M8羅絲看看就知道了,一顆小小的M3的螺絲頭厚度都有2mm了......
不是我要幫TOYOTA說話,問題是根本鞭錯地方阿,然後無限上綱,講的底盤有多爛多爛
一直要鞭他的"拖曳臂",阿他根本就不是拖曳臂阿 哀哀
幫忙一下,導正視聽,不要再混為一談了........
solio468000 wrote:
看來有人真的懂, 講到重點, 引擎變速箱是其次, 那剛性不足的底盤, 造就出容易失控的情況..
底盤剛性和懸吊才是應該鞭打的地方..
但多數的豐田愛好者, 還是嘴硬牠們只都是慢慢開, 在乎的真的不多...
之前炮舊引擎舊變速箱
七月確定會以新引擎加CVT入替後
就換炮別樣了
換成全力圍攻爛底盤了嗎?
連不加價保固三年延長到四年你都可以炮
這不是標準的反T嗎?
世上這麼多車款,當然總是會有操控好跟不好的車
你跟你同學也絕不可能每次都能同時考一百分
操控再怎麼爛的車
也都不可能真正危險到連開上100km/h都要提心吊膽的
且要說操控不好
路上一堆休旅車跟你擁有過的SOLIO
我都覺得比你炮的某A車更差,更容易翻車
難道就要立法禁止開休旅車或SOLIO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