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最基本的
車速慢就往右, 填滿閒置無車的空間 ,就能整理出空間容納更多車進來

1.跟據高公局的統計, 雪隧最大車流量為每小時 2800輛(單車道1400輛) , 就塞車了
但依據 HCM2000 , FFS=90km時, 最大車流量應該可達 1750 輛 才達到臨界密度, 每小時少350輛車, WHY?

因為當中有車未跟上車流, 製造超過安全車距的車距(無車空間)
單車道 1400輛 , 車速是超過 110km ,車距超過 55m以上
車速 90km, 車距 45m就夠了, 但長隧道要50m
因為雪隧不能超車,所以一旦有車不足速限 90km ,就拉出超過安全車距的車距(無車空間)
車距(無車空間)加大,車流量就降低了, 很多車就上不來了!
因為就是有人不敢在隧道內開快
這是有報告的
車道縮窄,隧道, 路肩變窄 ,都會形成視覺上的瓶頸效應, 會造成減速 , 慢車是無法避免會存在,所以
慢車應該應該要往右, 填滿閒置無車的空間,騰出空間, 讓外面在交流道排隊的車擠得進來 。
2.德國,法國,日本, 兩個車道以上的隧道,小型車都可以超車, 不能超車的是同向單一車道的隧道(霞慕尼白朗峰隧道)
以及 3.5 噸以上之貨車
這是法國Lyon通往Chamonix 的高速公路,這裏的海拔已經有1000多公尺.可以變換車道

這是巴黎北邊一條高速公路隧道, 可以超車 , 速限 130km

3.變換車道會擾動車流, 是在安全車距不足的情況下, 切入它人的安全車距, 才會迫使它車減速, 造成車流擾動
車距是否足夠是關鍵
德國在交流道, 有禁止貨車變換車道的機動標誌, 在Rush hours, 就禁止變換車道, 要下交流道, 在幾公里前, 就必須在外側車道,進入下交流道的減速車道 ,減速車道很長,且和主線車道平行, 防止如同三重,五股,下不了交流道而擾動到主線車道
所以, 這個"變換車道"應該是機動
車流密度過高時, 就實施 "禁止變換車道"
有足夠 "安全車距"車輛密度低時, 就 開放"變換車道"(燈號顯示即可)

4.可變速限

Q車流量=D車輛密度(車距) × V車速 三者存在恆定不變的關係
D車輛密度(車距) 和 V車速, 兩者是相互拮抗

只要依據當時的車流量機動調整 "速限",造成車速變化, (Q車流量=D車輛密度(車距) × V車速)
就能拉開車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