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重申】國道高速公路局:「非超車時,勿占用內側車道」

nxwo wrote:
後車以100公里速度接近你,你不讓,算不算阻塞?
後車以150公里速度接近你,你不讓,算不算阻塞?
前車只要不讓,就一定是構成阻塞?...(恕刪)


這是一個陷阱題,以此前提為思考,將掉入"車速"決定"阻塞"的死胡同當中

因為"車速"和 "阻塞" 無關, 因此, 用車速找"阻塞",是找不到答案的。

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第8條第1項第3款
三、內側車道為超車道。但小型車於不堵塞行車之狀況下,得以該路段容許之最高速限行駛於內側車道。

條文是以當時的交通堵塞狀況, 來決定車速
不是倒過來說 , 以何種車速, 算不算堵塞
況且此為車速之例外法,例外法不得運用"類推解釋"或"擴張解釋",類推回去。

後車以100公里速度接近你,你不讓,算不算阻塞?
後車以150公里速度接近你,你不讓,算不算阻塞?,
答案是無關 無法以車速來決定

況且此為車速之例外法,例外法不得運用"類推解釋"或"擴張解釋",類推回去。

依據科學文獻報告,Kerner (1998)F-S-J三相車流的說法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3227709&p=21#42356597

在S-metastable 和 S-stable當中那條線, 就是臨界值

不堵塞行車之狀況, 是Kerner (1998)F-S-J三相車流當中的 F車流和S-Stable, F車流是有安全車距, S-stable勉強有安全車距。
堵塞行車之狀況, 是F-S-J車流當中的S-Metastable車流和J車流, 這種情況是沒有安全車距的,是無法超車的。

若超車道車流原本為 F 自由車流,下降到 S-stable 車流時,
或車流原本為S-stable,下降到S-metastable 時
車距都發生縮短的情況
就是發生"堵塞超車道行車"的狀況

在超車道上超完車就離開,車輛數目不會增加, 超車道就可以保持為 F 自由車流
超完車,只要定速行駛不離開,無論車速多少,皆符合S-stable車流的定義,會形成 S-stable車流
因為多加入一台車, 原本保持的車距, 就立刻"除以2", 車距少一半
這樣就是由 F 車流下降到 S-stable 車流, 也就是"堵塞超車道行車"

東京大學的教授"西成活裕 Katsuhiro, Nishinari"有好幾本書,談「渋滞学」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4&t=2325856&p=11#30497075
結論就是說
在沒有任何瓶頸下,只要高速公路的車輛密度過高,就會造成壅塞.

報告描述,大約在車輛密度為80車/公里,約略為一台車 12.5 公尺,扣去車長4.5公尺, 行車間距低於8公尺,就達到臨界密度(critical density)。

達到臨界密度之後,如果前方車輛作出一些反應,後面車會比前面車反應還要大,會像震波一樣,一輛一輛往後傳.
雖然"壅塞"是發生在後方, 但是只要前方到達"臨界密度"時,就註定後方一定會有壅塞.

車輛密度為80車/公里, 車距只有8公尺,車距不足二條車道線,, 已經很難變換車道, 無超車之可能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三十三條第二項規定
前項道路內車道應為超車道,超車後,如有安全距離未駛回原車道,致堵塞超車道行車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一萬二千元以下罰鍰。

完全沒提到車速與堵塞的關係
反而認為,有安全距離未駛回原車道,是有"堵塞超車道行車"的可能
這句話為何這樣說?
因為車道上車輛越少,密度越低,車距就能拉開, 也就越不會"堵塞"
誰在"臨界點"進入超車道不離開, 誰就造成堵塞。

如圖

上圖的縱軸, 是 超車的可能性 1 <-> 0 之間, 橫軸為車輛密度
超車的可能性越高, 越趨近於1 , 就越能維持車流為F自由車流
能超車,超越過去,離開,密度下降,就不會堵塞 , 可維持車流為F自由車流

超車的可能性若低於 0.5 (縱軸的一半), 就都是 S 車流了
超不過去, 留在車道上的車越多, 越容易達到臨界值

超車道和行車道之車輛密度,是相互影響的


設定P=0(左圖) 和 P=0.5(右圖) 之後 , 就可以看出有超車道,和無超車道只有行車道,車流的差別

在不能超車的情況下,在密度40車/km 以上,即達壅塞的情況, 車流量曲線反轉往下。
保持能夠超車, 比起不能超車, 可以在密度50車/km 以上, 才達到壅塞,車流量曲線反轉往下降。
而在密度低於 30車/km , 有超車道比起無超車道,也能有更大的車流量。

若無超車可能,就算實施入口管制,把車輛密度雖然降到 20車/km ,其車流量和 50車/km 卻是相同的
所以,車輛密度下降能增加車流量, 必須要讓"超車道"有功能,在能超車的情況下才會發生

無論行車道, 超車道,都會發生壅塞
超車走超車道, 行車走行車道, 車速較慢,儘量靠右邊的行車道行駛
當行車道壅塞時, 就必須靠超車道來舒解行車道的壅塞
讓行車道的車超車離開, 車輛密度就可以下降

若連超車道也發生壅塞, 表示車輛數目超過道路負荷。
德國autobahn是可以事先預測"壅塞",所以會事先採取許多"機動"措施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4&t=3383723&p=2#44059633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14&t=3227709&p=24#42529481

但是,在台灣,是把超車道拿來當成行車道使用,當超車道提早壅塞時,於是沒有車道可以舒解,就註定一定會壅塞。
這是在道路容量還能負荷的情況下,就提早發生壅塞。
所以, 若定義了內側車道是超車道可以兼行車道,因為無法舒解車流, 就是定義了"壅塞"

依據法規
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第八條
汽車行駛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其車道之使用,除因交通事故及道路施工依臨時或可移動標誌指示或交通勤務警察指揮外,應依設置之交通標誌、標線或號誌之規定,無設置者,應依下列規定︰
一、在高速公路最高速限每小時九十公里以上之路段,行駛速率低於每小時八十公里之較慢速小型車,或在快速公路最高速限每小時八十公里以上之路段,行駛速率低於每小時七十公里之較慢速小型車,應行駛於外側車道,並得暫時利用緊臨外側車道之車道超越前車。

超越道可以兼行車道,有共用路權的,是中線車道 , 不是內側車道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九十八條 
汽車在同向二車道以上之道路(車道數計算,不含車種專用車道、機車優先道及慢車道),除應依標誌或標線之指示行駛外,並應遵守下列規定:
二、小型汽車內外側車道均可行駛,行駛速度較慢時,應在外側車道行駛,但不得任意變換車道行駛。
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第五條
汽車行駛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應依速限標誌指示。

速限標誌指示為 110-60km,中線車道可以符合法規之110-60km行駛,

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第八條
三、內側車道為超車道。但小型車於不堵塞行車之狀況下,得以該路段容許之最高速限行駛於內側車道。

內側車道只有最高速限110km或100km,沒有最低速限60km

能”超越道可以兼行車道”,又能 110-60km行駛,不必維持最高速, 應該行駛於中線車道

能不能行駛於超車道?有沒有"路權",就要看是否符合法規
要不要讓開, 要不要離開內車道=超車道,也是看有沒有"路權"
沒路權就要離開, 不是看"車速"多少
道路交通安全規則101條
汽車超車及讓車時,應依下列規定:
五、前行車減速靠邊或以手勢或亮右方向燈表示允讓後,後行車始得超越。超越時應顯示左方向燈並於前車左側保持半公尺以上之間隔超過,行至安全距離後,再顯示右方向燈駛入原行路線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 33 條第二項
前項道路內車道應為超車道,超車後,如有安全距離未駛回原車道,致堵塞超車道行車者,處汽車駕駛人新臺幣六千元以上一萬二千元以下罰鍰。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47條
汽車駕駛人超車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新臺幣一千二百元以上二千四百元以下罰鍰:
三、在前行車之右側超車,或超車時未保持適當之間隔,或未行至安全距離即行駛入原行路線


是否"堵塞"的標準 , 當然是看"車距"是不是因此縮短
無超車行為,持續行駛內側車道,不離開,車輛越來越多, 一定會造成車距縮短的
是一定會造成堵塞的
如圖

左圖當中, 內線兩台白車都是110等速, 所以兩車的車距是不會增加的.有地面6條車道線的車距, 約60m,超過55m的安全車距, 所以是 F 自由車流。
此時如果外線這些 110 km的車, 都進入內線 ,就會像右圖,又多擠進兩台車,前車不加速,後車不減速, 車距明顯縮小,只剩地面上一條半的車道線,約15m。這是 S-stable車流。
車距縮小,若以110km行駛, 最後為保持安全車距, 車羣中一定有車會踩下煞車, 後面跟著煞車, 速度往後遞減,後方進入S-metastable車流, 開始堵塞。

也就是說, 不要把三個車道的車,集中到一個車道, 造成內車道車輛數目過多.

如果大家超完車都不離開內車道, 內車道一定提早達到"堵塞"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4&t=3364192&p=18#176
QQQ2011 wrote:
herblee wrote:
您代表 理學院+工學院 出來講話,原來您是理工界的大擘,真是失敬


可是看他的發言,絲毫不具備「理工背景」所應有的「清楚而前後一致」的邏輯 .....
反倒有點像是唸哲學的人所研究的古希臘「詭辯」學派的那種風格 .....

ps.:上述那兩句話,純屬小弟與 herblee 大大 兩人之間的閒聊;
至於那位「詭辯大師」,小弟已不想再跟他有任何的交流了!(以免損害自己的健康)

自己都說跟我交流會損害自己的健康
結果眼睛跟手都還是癢得受不了
還是忍不住回文了..
樓主大大,身體保重阿~~~~



凡。人不可擋 wrote:
Gullit168 wrote:
凡。人不可擋 wrote:
Gullit168 wrote:
我只是覺得半路跳出來問問的人,大概問題丟了人就跑了,所以不想花太多時間回問題

半路跳出來的您好像還在小弟後面耶(笑)

是你先回我文,還是我先你回你文?
凡。人不可擋 wrote:
寫了一堆落落長,那麼簡單的事變成在挑錯字找毛病還真的是好複雜
那168大不要跳過前幾樓的疑問嘛,對以下敘述您覺得哪裡有問題,分享一下高見唄...

一樣的情況是假設我也連續問了樓主兩次
真的要對我說這句話的也是樓主,還輪不到你

喔,半路定義原來是如此
一樣啦,你爽就好


QQQ2011 wrote:
Gullit168 wrote:
一樣的情況是假設我也連續問了樓主兩次
真的要對我說這句話的也是樓主,還輪不到你

小弟跟其他幾位大大也都已經回答您 N 次了, 但您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始終「把眼睛遮一半、選擇性解讀」,令人無奈又氣憤!

小弟在論壇也打滾/潛水很多年了,但很少看到像您這麼「番」的!!!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4&t=3364192&p=20#198

很明顯,你已經完全無法理解或解讀我的回文
看到你這樣回文的水準,其實我很高興
代表我們的思考是在不同的水平上
你會覺得我「番」,那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你大概又不懂我再說什麼了 )

--

G-PLUS wrote:
因為這不是他要的答案啊,
連內側車道為超車道都可以視而不見了,
還有什麼可以看到呢?


這個也是,前因後果沒看清楚就亂入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4&t=3364192&p=21#210
你連H兄再說什麼都還沒搞清楚
你要我多相信你對法條的解讀能力
人跟烏龜果然是無法溝通,
正常人..超完車當中線有空間就會退到中線,
而烏龜只會死守內車道龜爬。

既然沒要超車..
直接在中外線行車就好了啊...
還是面對大客車、大貨車開車有恐懼感?
面對壞事的態度,決定了你心情的高度; 做人的態度,決定了你名聲的高度; 做事的態度,決定了你成就的高度。
誰能跟我說說,在超車道上,堵到幾台車才算堵塞?

回文盡是自打嘴巴

讓道很困難嗎?

死賴在理面比較有利潤嗎?

佔著茅坑不拉屎的人心態就是這樣來的

難怪還是一堆人認為在內車道保持最高速度就對的



這棟樓再蓋下去,他們的腦筋依然死當!!沒改啦
阻塞叫做:block、obstruct
是因為後車車速比前車車速快,卻因為前車不讓道,後車被迫減速形成『前車阻塞後車』

壅塞叫做:congestion
是因為車道車流密度太高,超過車流臨界密度,因此整體車流進入緩慢流動,甚至停滯階段

Country Taiwan Germany U.S.A.
Population 23,340,136 80,399,300 316,143,000
vehicles per capita

(Motor vehicles per 1000 people)
324 572 797
Major Highway / Expressway length (km) 720 12,800 75,238
Avg. Density

(Vecicles/km)
10503 3593 3348

壅塞發生的機率車輛/車道密度成正比

如果不增加內側車道的車道使用率,那壅塞發生的機率在學理上是『增加』
剛剛從堵塞的高速公路下來..
特別有感覺..
對龜車的痛恨感
不覺中又多了幾分..

真的不懂龜車的心態..
當離開壅塞的路段時
一堆龜車還是維持在時速90以下
前方一望無際..

然後呢
閃燈也不讓
按喇叭也沒用
一定要人家開到旁邊跟他並行
然後慢慢貼近它
才會乖乖地閃回中線
Gullit168 wrote:
阻塞叫做:block...
Country Taiwan
Population : 23,340,136
vehicles per capita
(Motor vehicles per 1000 people) : 324
Major Highway / Expressway length (km) : 720
Avg. Density
(Vecicles/km) : 10503

壅塞發生的機率與車輛/車道密度成正比

如果不增加內側車道的車道使用率,那壅塞發生的機率在學理上是『增加』
...(恕刪)


這個數字的來源需要再查證
因為, 依據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 台灣地區2012年,汽車總數為 7,177,374
而上面數字 (324車/1000人) 乘以人口倍數 23340.136 = 7562204
您的數字,多出快 40 萬輛汽車

高速公路總長度, 依據
國道高速公路局中文版網站 »路網交通指南網頁 »國道地圖網頁 »路網示意圖網頁
為 1048.2公里 (不含南港聯絡道1.4公里及省道台2己線4公里)

不是只有 720km , 這樣又少了300多公里

Gullit168 wrote:
壅塞發生的機率與車輛/車道密度成正比
...(恕刪)

這句話是沒錯,但是不能拿車輛總數/ 道路長度 來看
會不會堵塞, 是看你的車子前方和前車之間, 有多少"可以"行駛的距離
只要少於8m, 就會造成"堵塞"
你的車子行駛不到的距離,縱然有再多的車道空間, 一樣是用不到的。

這如同 "涸轍之鮒"的故事
莊周,字子休,貸粟於監河侯,侯曰:「待吾得封邑,百姓所賦之金,以貸於子,可乎。」周忿然曰:「周昨來顧時,見車轍有鮒魚焉,對曰:『我東海波臣也,君豈有升斗之水活我。』周曰:『諾,我將南遊吳楚之王,令汲西江之水活子,可乎。』鮒忿然作色曰:『君言此,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

那一條在車輪壓過地面,所造成的凹痕內殘存的小魚, 只需要"升斗之水"就可以活下來
不需要引整條,用不到的"西江之水"

車輛密度的意思是 , 20車/公里 , 一台車擁有,分配到50公尺,扣掉車長5m, 大約45m車距
當時能運用到的車道長度,也就是"車距", 就是45m
不是拿總車數/總長度 , 這個數字是使用不到的"車輛密度"

Gullit168 wrote:
如果不增加內側車道的車道使用率,那壅塞發生的機率在學理上是『增加』
...(恕刪)

不增加內側車道的車道使用率,不就是"不增加密度"嗎? 那壅塞發生的機率在學理上是『減少』吧!
要"增加密度",才會是『增加』壅塞機率。

這和您上一句的"壅塞發生的機率與車輛/車道密度成正比", 不是正好相反嗎?

大禹治水, 是用疏導, 超車道就是用來疏導車流, 讓車輛能超車離開, 離開,不增加車輛密度 。
不離開, 就是增加密度 。

禹的父親鯀治水,是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想要在固定的河道範圍內,容納更多的水,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
這猶如在超車道上放入更多車輛,但是,不超車的車輛是不會離開超車道的, 車輛密度越來越高。

是禹的方法對?還是鯀的方法對? 不必現代的交通統計,「渋滞学」,數千年前的古人,就有明白的例證了!

阻塞、堵塞叫做:block、obstruct
是因為後車車速比前車車速快,卻因為前車不讓道,後車被迫減速形成『前車阻塞後車』
發生範圍僅出現在單一車道(lane)

壅塞叫做:congestion
是因為車道車流密度太高,超過車流臨界密度,因此整體車流進入緩慢流動,甚至停滯階段
發生範圍會出現在單一道路(road)

是故,阻塞不等於壅塞,單車道堵塞也不等於道路壅塞

--

總車輛數/總高速公路長度(Avg. Density)
潛在的高速公路運輸量需求
數字越大代表道路的運輸量需求越大

紓解運輸量有兩個主要方法
第一、多蓋高速公路,增加道路總長度,形成道路網,疏散車流
第二、增加車道數(lane),提高單一高速公路的運輸量
若在道路網路不夠綿密或是車道數的設計太少,整體道路運輸量不足時
交通從離峰開始轉尖峰時,就越容易發生congestion

學理上若本國Avg. Density數值為其他國家的兩~三倍
則道路總長度(road length)亦需要兩~三倍或是道路中的車道數(lanes)需為兩~三倍
才會達到相似的服務水平(level of service)

台灣在其本國國土的形狀與都市發展分布限制
我們的兩條運輸量最大的高速公路都呈現北南帶狀,雖然後續續建了一些國4、5、6、8、10
但是對於最主要的台北-高雄運輸需求並無法有效舒緩
而西濱沿路路線太差且道路品質不良,本來規劃為第三條南北向的快速道路,想紓解交通但成效不佳
目前又因為國土已經趨於飽和,也沒多的土地面積再增蓋另一條高速公路
因此官方只好一直擴建車道數或是增加每條車道(lane)的使用率來因應日漸越來越高的整體車輛使用數
試圖降低發生congestion的機率來減少民怨

機動車輛登記數
Gullit168 wrote:
阻塞、堵塞叫做:block、obstruct
是因為後車車速比前車車速快,卻因為前車不讓道,後車被迫減速形成『前車阻塞後車』
發生範圍僅出現在單一車道(lane)上

壅塞叫做:congestion
是因為車道車流密度太高,超過車流臨界密度,因此整體車流進入緩慢流動,甚至停滯階段
發生範圍會出現在單一道路(road)上

是故,阻塞不等於壅塞,單車道堵塞也不等於道路壅塞
...(恕刪)


"是因為後車車速比前車車速快,卻因為前車不讓道,後車被迫減速形成『前車阻塞後車』?"
有這樣的事嗎 ?
如果有超車空間, 後車車速快,卻不選擇超車過去? 居然"被迫減速"不換車道,乖乖死守在單一車道上? 這是正常理性的駕駛人嗎 ?

看不懂這些 "阻塞不等於壅塞" 在說什麼?

後車車速比前車車速快,後車不換車道超車,卻被迫減速, 當然是因為超車道被佔用, 無超車道可以使用。
超車道被阻塞,形成 S 車流, 雖然能保持車流的流動, 已無超車的可能。

說文解字,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真實的交通狀況是, 超車道阻塞,當然會有車流擾動, 當然會造成整體道路壅塞。

Gullit168 wrote:
阻塞、堵塞叫做:bl
紓解運輸量有兩個主要方法
第一、多蓋高速公路,增加道路總長度,形成道路網,疏散車流
第二、增加車道數(lane),提高單一高速公路的運輸量
若在道路網路不夠綿密或是車道數的設計太少,整體道路運輸量不足時
交通從離峰開始轉尖峰時,就越容易發生congestion

學理上若本國Avg. Density數值為其他國家的兩~三倍
則道路總長度(road length)亦需要兩~三倍或是道路中的車道數(lanes)需為兩~三倍
才會達到相似的服務水平(level of service)
...(恕刪)


我會不會渴死,是看我手上有沒有一瓶水, 並不是附近有沒有綠洲水源。
看的到, 用不到
這是曹操"望梅止渴"的手法

車道被切割成一段一段無車空間, 蓋再多車道也沒有用, 只要三車併駛, 就能封鎖整條高速公路。

建立行車次序, 大家都往右靠, 補滿道路無車的空間
車道的空間就多出來了

看看日本自動車道是怎麼寫的
請看圖, 已經說太多次了


渋滞は追越車線から発生します 走行車線 のご利用を

下面聯結解釋了 渋滞の原因
http://www.driveplaza.com/traffic/jyutai/jyutai_hassei/jyutai1-3.html
往下拉有動畫及短片解釋 , 畫面停止時,請壓"再生"觀看

"超車道" 為何不能拿來當 "行車道"

下面動畫是說明" 內線不可能維持定速"
http://www.driveplaza.com/traffic/jyutai/jyutai_hassei/jyutai1-1.html
一爬坡,速度就往下掉
對策
http://www.driveplaza.com/traffic/jyutai/jyutai_hassei/jyutai2-1.html
在爬坡道之前, 以LED 看版, "速度回復 願います" , 提醒加速,跟上車流速度

交流道過多, 進入車速太慢, 造成車流阻塞
http://www.driveplaza.com/traffic/jyutai/jyutai_hassei/jyutai1-2.html

對策
左車線キープ (保持在左車線, 避免左線車匯入內車道) , 日本是走左邊,和台灣相反
沒事不要進入"內車道"
http://www.driveplaza.com/traffic/jyutai/jyutai_hassei/jyutai2-2.html

高速公路上最怕...有路隊長引導的"車羣"出現, 這會造成壅塞
不幸
這樣, 一台車接一台車走,一串接一串走
就是會造成道路 壅塞

無超車行為, 應以中/外線之"行車道"行車, 勿佔用超車道行車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4&t=3364192&p=24#231
herblee wrote:
nxwo wrote:
後車以100公里速度接近你,你不讓,算不算阻塞?
後車以150公里速度接近你,你不讓,算不算阻塞?
前車只要不讓,就一定是構成阻塞?...(恕刪)

這是一個陷阱題,以此前提為思考,將掉入"車速"決定"阻塞"的死胡同當中

因為"車速"和 "阻塞" 無關, 因此, 用車速找"阻塞",是找不到答案的。

高速公路及快速公路交通管制規則"第8條第1項第3款
三、內側車道為超車道。但小型車於不堵塞行車之狀況下,得以該路段容許之最高速限行駛於內側車道。
條文是以當時的交通堵塞狀況, 來決定車速
不是倒過來說 , 以何種車速, 算不算堵塞
況且此為車速之例外法,例外法不得運用"類推解釋"或"擴張解釋",類推回去。

後車以100公里速度接近你,你不讓,算不算阻塞?
後車以150公里速度接近你,你不讓,算不算阻塞?
答案是無關 無法以車速來決定


herblee wrote:
後車車速比前車車速快,後車不換車道超車,卻被迫減速, 當然是因為超車道被佔用, 無超車道可以使用。
超車道被阻塞,形成 S 車道, 雖然能保持車流的流動, 已無超車的可能。


前後說法又打架了,當然也不是第一次了....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4&t=3364192&p=22#215
herblee wrote:
對於
超車 Overtaking
非法超車 Undertaking
超越 Passing
變換車道 Changing lane

herblee wrote:
變換車道+在超車道上行駛+超越+ 變換車道 = 超車
變換車道Lane changing
超車道上行駛+超越 passing ; overpassing
超車 overtaking (over超過 ; taking去取代,拿下前車的位置)


--
herblee wrote:
說文解字,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真實的交通狀況是, 超車道阻塞,當然會有車流擾動, 當然會造成整體道路壅塞。

用一個簡單的道路模型就可以思考出答案了
有一條甲公路,裡面有雙向六線道,包含順向三車道、逆向三車道
順向三車道又可以劃分出1、2、3號車道(順序為左、中、右)
又超車方向以左側超車為主

假設在順向的2號車道上,前方有一台A車時速100的車輛行駛、後方有一台B車時速105的車輛行駛
1.若全三車道只有A、B兩台車,因此隔壁1號車道處於open狀態
B車可以很順利的於接近A車的安全距離之前即變換車道超車
此時,2號車道無堵塞之事實、甲公路無壅塞之事實
2.若全三車道有A、B、C三台車,且隔壁1號車道剛好有一台時速110的C車正進行超車(超越B車),因此當B車已經與A車處於安全距離之下,無法第一時間進入隔壁車道超車,因此只能先降速等待
此時,2號車道有堵塞之事實、甲公路無壅塞之事實
3.若全三車道處於大車流的狀態下,B車被A車堵塞之後,又因為隔壁車道一直無有效的空間切入,更後方的D車、E車陸續也被前車阻塞,且1號車道也被填滿變換車道空間,3號車道也被填滿無變換車道空間
此時,2號車道有堵塞之事實、甲公路有壅塞之事實

若全三車道只有A、B(在1號車道上)、C(在2號車道上)兩台車
1.在順向的1號車道上,前方有一台A車時速105的車輛行駛、後方有一台B車時速110的車輛行駛
若B車已經與A車處於安全車距下,只能被迫減速,或是利用較危險的右側超車
2.當然也可能剛好碰到2號車道上有台100的C車在行駛,所以B車除非橫跨兩的車道到3號車道上
此時,1號車道有堵塞之事實、甲公路無壅塞之事實

單一車道堵塞並不代表公路壅塞、公路壅塞代表全車道都有堵塞


herblee wrote:
我會不會渴死,是看我手上有沒有一瓶水, 並不是附近有沒有綠洲水源。
看的到, 用不到
這是曹操"望梅止渴"的手法

車道被切割成一段一段無車空間, 蓋再多車道也沒有用, 只要三車併駛, 就能封鎖整條高速公路。


圖一

圖二

兩者在法律上的定義是截然不同
慢車封鎖三個車道,靠的是圖一的規定,不是圖二

herblee wrote:
下面聯結解釋了 渋滞の原因
http://www.driveplaza.com/traffic/jyutai/jyutai_hassei/jyutai1-3.html
往下拉有動畫及短片解釋 , 畫面停止時,請壓"再生"觀看

"超車道" 為何不能拿來當 "行車道"

行車道(非超車道)有一台慢車,後方的車輛想進入超車道超車,
卻造成車流擾動,最後壅塞,所以慢車才是道路的瓶頸

而且這個模型也有個問題,當第一次變換車道後,上游車輛突然爆增,很明顯上下游的流量根本不一樣
而且不僅流量不一樣,行車道後來出現車輛的不僅流量高、車速也比一開始快
這個模型設計上,讓它多跑久一點,即使一開始不變換車道,最後都會壅塞....

另外影片中也是中內線車一堆,外線車車流密度低
今天這個影片的地點改成在台灣,大概就一堆網友馬上高潮說台灣的法律就造的交通亂象...

herblee wrote:
下面動畫是說明" 內線不可能維持定速"
http://www.driveplaza.com/traffic/jyutai/jyutai_hassei/jyutai1-1.html
一爬坡,速度就往下掉
對策
http://www.driveplaza.com/traffic/jyutai/jyutai_hassei/jyutai2-1.html
在爬坡道之前, 以LED 看版, "速度回復 願います" , 提醒加速,跟上車流速度

裡面哪邊又提到內線車道了...
如果假設在內側車道掉速,那就該離開超車道,哪邊有問題??

herblee wrote:
交流道過多, 進入車速太慢, 造成車流阻塞
http://www.driveplaza.com/traffic/jyutai/jyutai_hassei/jyutai1-2.html

對策
左車線キープ (保持在左車線, 避免左線車匯入內車道) , 日本是走左邊,和台灣相反
沒事不要進入"內車道"
http://www.driveplaza.com/traffic/jyutai/jyutai_hassei/jyutai2-2.html

交流道在交通學上本來就是被定義為一個瓶頸,
所以是盡量不要變換車道造成車流擾動
但是也要配合從匝道進來的車量多寡決定
面對交通的瓶頸,要懂得隨著當下車流狀態的情況而定

而且這個模型也是,一開始的車流量大,所以交通看起來混亂
等LED版亮燈時,同時車流量變小,看起來變成交通順暢的假象...
如果是以一開始的流量設定,又要禁止變換車道
包準行車線塞滿滿的車

模型不是這樣設計的.....
而且看來看去,沒有一個模型可以跟"超車道以最高速行駛發生壅塞"扯上邊的


herblee wrote:
高速公路上最怕...有路隊長引導的"車羣"出現, 這會造成壅塞
不幸
這樣, 一台車接一台車走,一串接一串走
就是會造成道路 壅塞

無超車行為, 應以中/外線之"行車道"行車, 勿佔用超車道行車。

路隊長走外線就向下面的網頁顯示一樣
http://www.driveplaza.com/traffic/jyutai/jyutai_hassei/jyutai1-3.html
就不會壅塞了嗎??????????????????????????????????????????????????
  • 2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