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讓機車族付出「代價」 北市用價格引導搭乘大眾運輸

skirmish wrote:
至於機車事故量與死亡率...這還需要解釋嗎??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40314/334824.htm

這個新聞內容是有問題的,
統計表顯示的是死亡人數,
但是新聞內容上卻是寫「肇事統計」,
這中間很大的差別,
因為機車死亡人數有不少是肇因於汽車的責任,
請看官方正式的統計說明表「A1類交通事故變動概況」,
這個統計表裡的肇事分別是「第一當事者型態分,即指交通事故中責任較大之一方」,
由該統計表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在「每萬輛肇事率」的部分機車是最少的,
甚至在「每萬輛死亡率」也是,
這正說明了影響交通安全較大的的是各型汽車而非機車~

althewind wrote:
這個新聞內容是有問題...
這正說明了影響交通安全較大的的是各型汽車而非機車~(恕刪)



我由不少資料中和日常生活經驗中也看出了這點
所謂的傷亡數字高不等於 傷亡的一方就是不守法是壞份子

只是車輛特性同等事故下二輪的吃虧 如同小汽車看到大卡 聯結車
你定要躲要閃 常理上你弱你車輛倒車風險高需要的是較好的行車環境

台灣完全是倒過來最差的路面 所有的道路設計上看不出有要針對這車輛特性
來補正降低它們可能的風險 可以騎得過就是路啦

有坑有洞有鐵蓋子強制你加裝ABS該可減少反應倒車傷亡風險 這似也沒錯
路不能轉消費者你錢轉 管線續挖鐵蓋子也不會少

搞不好幾年後機車專用安全氣囊方就要人手一件 人人都像米其林寶寶
althewind wrote:
這個新聞內容是有問...(恕刪)


其實這張圖表用的"每萬輛肇事率"也不準確
因為他的每萬輛統計來自車輛的總登記數量
透過http://stat.motc.gov.tw/mocdb/stmain.jsp?sys=100&funid=a3301
可以查到104年6月的機車總登記數量為13,707,956輛,相較每百人擁有32.6輛汽車,每百人竟擁有91輛機車!?(這個"每百人"應該是有扣除掉不具資格的人口)
每天實際仰賴機車通行的人數顯然跟此登記數量有落差,因此若以此數量作為依據,自然會稀釋掉機車的真正肇事率/死亡率

但若用http://168.motc.gov.tw/TC/Report.aspx的圖表去拉2014年的「總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比例」「肇事件數」
就可以得到某種結果...
壓力鍋 wrote:
2. 汽機車行車空間的問題,交通部運研所早就研究過了,在「機車政策白皮書」中就有提到:機車的停放及行駛空間分別是汽車的18%及23%,若以空間佔用為理由,哪個車種最佔空間最該先被處理很明顯。

我一直覺得這個單位很妙。運研所不是隸屬於交通部成立來進行研究
提供交通部當作施政參考嗎?
可是他們很多研究調查數據都跟交通部的思維相反。
然後交通部對於機車的管理政策也都跟運研所的研究結果相違背。

ken2049 wrote:
並不社區不能停地下室,主要原因是機車位不能賣錢,汽車停車位才能賣錢,

這就是建商為何不要在地下室設機車停車位的原因,在有獎勵之前,建商是不會在地下室設機車停車位的

跟建商沒有太大關係。
全部交屋,然後移交給社區管理委員會以後。
停車場要怎麼規劃,只要不違反建築法規跟社區相關的自治管理條例,管理委員會
可以在與住戶討論後自行規劃。
現在普遍社區地下停車場不給機車停,主要還是住戶本身跟管理委員會對於機車的偏見
造成的。聽過很多種反對機車停地下停車場的理由:機車會漏油然後爆炸,機車會在下坡時摔倒.....
fedora wrote:
就算私人機車停車場,也都是按 次/天 收費的,根本沒見過有私人機車停車場,按小時收費的。

火車站附近、鬧區/夜市附近,就有很多那種私人機車停車場。都是按 次/天 收費的。20、30、50元不等。

市府若改成 按小時收費(機車格),會不會太高估台灣人的經濟能力了?

到時一堆格子在那邊養蚊子。反倒沒格子的地方,停的更滿更亂。

其實可以像我說的啦
消減路邊的機車停車格的同時,把長時間停車的需求改為路外集中式的空間。
計次計時都OK。但是路邊停車格就是留給短時間停留,像是一二十分鐘這種的。然後用累進計時收費。
如果是路外集中式的空間,這就好辦了啊。路邊的就還是維持現狀。畢竟如果長時間停車的需求
都到了集中式停車場,且有了自動收費系統。路邊的停車格就減少了。自然就不需要太多人
來手工開單。既然是有自動收費,劃了100格停車位,就不要放超過100台進去。就不會有一格兩車的問題。
路邊呢?那種軟性警示桿不貴吧,兩格中間插一支,自然就不會有一格兩車的問題。


Silent Impact wrote:
我開了幾十年車也幾乎沒看過一小時100元的
.(恕刪)

有喔
假日的百貨公司高級飯店.......

逆襲的路人甲 wrote:
是說我一年前才從歐...(恕刪)

說真的東京地鐵線很密 但是那個距離騎機車也會省下一堆時間
(比起走路+地鐵)

但是人家就是會選擇去擠地鐵而不是買機車..

如果台北的大小公司行號跟日本的企業一樣會補助員工買定期票。
我想台北的大眾運輸系統的使用率肯定翻兩倍。
上下班時間的摩托車少1/2。

岩石 wrote:
就算機車族改搭乘捷運或公車,試問公車數量夠嗎?捷運系統負荷的了嗎?
政府政策老是偏頗思維,少了機車多了公車,汽車也沒少交通事故就會少嗎?
各型公車暴增,哪來土地停那些公車啊?而公車駕駛有那麼多嗎?
人口太密集於台北市,早就超過台北市道路可承載負荷之能力才是主要原因,
應該是將上班人口太密集之區域,重新做疏散規劃,重新訂定共公商業建築物
,附加停車場容量規定,以及區隔行業疏散上下時間,.等多方面來改善.方可
有效改善交通擁擠之問題.

不過其實把這問題在延伸出去,就會知道其實這不光是交通規劃問題。
而是根本的區域規劃上的問題。台灣把大部分資源投注在台北市這個小區域。
又不願意把兩北合併進行更完善的規劃。造成大家都要往台北市集中。
這麼小塊地方要塞入這麼多人車。就算今天沒有私人運具,台北市也沒有
足夠的空間可以容納足夠的軌道運輸。或許有人說那可以用公車啊。
如果人多到這樣,公車反而效率其差無比。所以各位可以看大眾運輸發達
的大城市,不會把公車當成主要的運輸系統。幾乎都是郊區輔助性質。
如果台灣各大城市可以均衡發展,可能台南屏東的年輕人只要到高雄就能找到
好工作,不用連高雄年輕人都集中到台北來。

althewind wrote:
因為機車死亡人數有不少是肇因於汽車的責任,
請看官方正式的統計說明表「A1類交通事故變動概況」,


有時候一起汽車肇事的事故,死傷的機車騎士可能是數人。


hpwy9999 wrote:
只是車輛特性同等事故下二輪的吃虧 如同小汽車看到大卡 聯結車
你定要躲要閃 常理上你弱你車輛倒車風險高需要的是較好的行車環境
台灣完全是倒過來最差的路面 所有的道路設計上看不出有要針對這車輛特性
來補正降低它們可能的風險 可以騎得過就是路啦

有時候不是機車騎士自己主動貼近危險。
而是危險主動從四面八方逼近。
就拿等紅燈來說,常看到機車騎士停的好好的。
後面就是一台汽車衝上來一撞就好幾個。
你說要怎麼躲?
  • 2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