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JU on that BEAT wrote:
在這裡看到https...(恕刪)
美國想要的方案很明顯,就是只特惠給美國車
若台灣同意「僅對美國車降稅」,可能衍生的三大風險
① 違反最惠國待遇(MFN)原則
根據 WTO(世界貿易組織)規則:若一會員國對另一會員國給予某項優惠,應一視同仁地提供給所有其他會員。
若台灣未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卻只對美車降稅,將有可能:
遭其他WTO會員提告,指控違反最惠國原則,必須擴大優惠給其他國家(如日本、德國),導致國產車更無競爭力
除非:台美簽有明確FTA協定(如CPTPP那樣),則可正當實施差別稅率。
② 引發其他汽車出口國的不滿與報復
特別是日本、韓國、德國這些對台汽車出口大國,可能:
向WTO抗議,或 對台灣出口商品施加報復性措施(如提高台灣產品檢驗標準)
此舉將對我國的外貿、科技產品出口等造成壓力。
③ 國內政治與產業壓力加劇
國內汽車產業(如裕隆、和泰、納智捷等)將可能:
反對政策傾斜特定國家,認為政府犧牲本地產業換取政治籌碼
同時也會引發:
公平貿易的爭議,民眾對「政府為何讓特定國家受益」的不滿
這次的情況與美豬美牛爭議有所不同。當年紐澳牛與台灣豬在品質、價格與消費者信賴度上尚具相當競爭力,足以與美國產品一較高下;然而在汽車領域,台灣的國產車產業則相對處於弱勢地位。
即使目前對進口車施加關稅與貨物稅雙重稅負,壓抑其價格競爭力,國產車的市場占有率仍僅約 52%,且連年下降。這顯示出:隨著民眾所得水準提高,價格障礙對消費選擇的影響正逐步減弱,而國產車在產品競爭力、品牌吸引力與技術創新上的落後問題,已難以單靠政策保護來彌補。
若政府為了延續對汽車製造業的保護,導致其他出口導向產業遭遇報復性關稅或談判壓力,其代價將不僅限於單一產業受損,而是波及更廣泛的國家利益。此舉極可能在國際談判場上引發反彈,在國內形成政策正當性的「茶壺風暴」。
這場博弈尚未結束。政府若要有效捍衛本地產業,同時守住對外貿易空間,勢必要重新調整戰略思維,尋求制度設計與結構轉型的長期解方,而非僅依賴關稅壁壘作為唯一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