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除了中華及那智傑曾經開發過並銷售引擎,而且並不那麼長銷
基本上台灣車市是引進國外引擎設計
既然是這樣,當初就沒有循dacia模式,引進國外成熟的車身平台,引擎變速箱,台灣自己開發介面
人家羅馬尼亞沒本事獨立全車開發,那就引進雷諾成熟的車身平台,引擎變速箱,
雖然雷諾是dacia母公司,但dacia已成熟穩定產品,搭配低價,賣出歐洲最暢銷車款。
我只能說裕隆集團當初跟日產合作,然後以快得利平台與引擎,開發飛羚
結果被日產禁止供應零件。
只能說日產小鼻子小眼睛。
若日產有雷諾的眼光,循dacia模式,供應裕隆車身平台與引擎,讓裕隆自己開發人機介面與外型鈑件
是很有發產空間。
然後日產自己賠錢快經營不下去。
以上是油車年代黃粱一夢
進到電車世代
電池,電動馬達與控制模組跳脫引擎與變速箱這個門檻
中國飛速發展
鴻海與裕隆跟中國電動車一樣,自己開發,是很有前景
大量機器化自動化生產
國瑞還有出口到國外,台灣只佔小部份罷了
投入生產設備成本目前還沒有一家比的上
只要量大且賣的出去,利潤當然會較多
杰運汽車也拆解過了,台灣國產車用料普遍一般
和泰用料也只是一般,就連台灣TNCAP也只是一般
不過妥善率倒是比較好就是了
如果要攻擊,就公平點,所有國產車商都攻擊好嗎
單獨點名就只是業務攻擊罷了
andersonku2001 wrote:
下方是BMW跟和泰車過去十年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和泰車這種汽車組裝廠的獲利能力大概是全球第一了,BMW這種致力於汽車研發生產的公司都趕不上,台灣國產車反正有關稅貨物稅罩著,談什麼競爭呢?
ROE BMW 和泰車
2024 7.90% 22.33%
2023 12.60% 30.74%
2022 20.59% -19.20%(認列防疫險的大虧損)
2021 16.65% 21.93%
2020 6.20% 20.73%
2019 8.29% 20.3%
2018 12.36% 20.51%
2017 15.93% 21.93%
2016 14.57% 25.03%
2015 14.98% 25.06%
不知道你是真的不懂 還是故意混淆視聽
不過既然你列的資料都附註了2022 認列防疫險的大虧損
應該就要知道它的營收不只是汽車銷售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