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都是直接加關稅
怕的就是面對中國車的低價傾銷
不然就得在地生產組裝
別忘了台灣一直以來早就面對中國車有一層強而有力的限制
就是「禁止整車進口」
光是禁止進口就足以避免中國品牌大舉進攻了
因為要導入車輛就必須在台組裝
有辦法建立生產線的公司有幾間,怎看也就那幾家
有辦法支撐組裝成本的車,每年起碼也得5000~6000台以上水準
小米SU7能達到這量嗎
更遑論這些組裝廠多少都有日系美系車品牌入股
這些品牌不會隨便允諾同一家製造廠讓自家車型與中國車型同時生產
小米、比亞迪這麼好賣,你去問國瑞有沒有可能導入中國車?
豐田母廠會怎麼想?
台灣三菱走歐規,看看歐洲三菱官網寒酸的跟什麼一樣,哪一台車有競爭力
雷諾雙生車也沒賣出歐洲以外地區,進來台灣要賣什麼價格
一堆東南亞專屬車型台灣連法規都過不了,進個毛線
那中華呢,很明顯三菱沒新車可以賣,每台車都在拉皮
中華只剩自家商用車還算有點水準
為了產線存活,三菱才允許中華導入MG
不然搞個中國車還得面對一堆爭議,幹嘛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政府看到MG賣了點量出來
才又趕緊搞了零件國產化政策來遏止中國銷量有任何大幅成長的可能
中華、三陽始料未及,笑死。
台灣市場就更不用說了,同等車格的電動車價位相比油車高出了一大截(除開N7)。台灣的油車貴,電動車更貴,還免徵牌照稅,燃料稅,電動車基本上不是給一般平民開的。關稅,貨物稅加上市場小,大者恆大,總代理利字當頭,配備規格東扣西減,加上政府對於消費者的保護很不足,由得車商吃定消費者,台灣要能買到物美價廉的車是很難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