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或碰撞數據造假,消費者會在乎的很少,消費者對車的需求就是便利、安全、舒服。測試造假車照買,表示這輛車已經符合我的需求…因為,可以賣就表示車輛通過安全法規審驗最低標準所以車商面對的測試問題,與消費者對產品需求是脫鉤的再強調一次,不是說安全或環保不重要而是產品已經符合消費者需要了
不是近10年,而是幾十年前日本很多產業就已經是這樣了,只是以前的資訊不發達也不公開,很多事情都只有業界才知道而已。日本國內的企業與供應商之間造假或是提供不符規格的料件早就很多了,只是大多都是企業自己解決,免得負面消息影響自己的商譽跟股價,並不會把消息公開。台灣人就是很喜歡去吹捧日本,講的好像日本人都不會做壞事一樣,真的有跟日本人做過生意的公司都知道有一些日本企業的手法跟心態很賤。
這十年來去日本工作的人越來越多了,據說已經好幾萬人,在網路上搜尋一下自然可以聽到一些比較坦白的描述,就算不看這些人的說法,台灣那樣多公司和日本有貿易往來,相關人數又更多了,要打聽消息很簡單的。就我看到的,最直接簡單的說法是 【壓力】,上層給的壓力山大,可以把員工的潛力逼到100%,但如果他的工作就算逼到200%也不可能做到的怎麼辦? 大發的相關新聞就大略提到這點,上層要求員工以破紀錄的速度完成新車的設計,而且破紀錄後要變成常規,大發的員工如果這樣便宜好用,應該是大發買下豐田才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