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的空間小(相對的車內空間變大)
成本低
好維護(維修)
車子不是沒一台都是要競速. 有些人要便宜車價, 有人要小車大空間, 有人永遠慢慢開, 有人算給他BMW M3 他反而嫌難開. 各式各樣型態的車子就是要滿足消費者. 要多連桿也只是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
bmw_m3 wrote:
扭力樑的後座乘客理論(恕刪)
扭力樑本身就是一隻非常粗壯的防傾桿
優點是自帶防傾效果,所以扭力樑不等於操控差
但改過加粗防傾桿的就會知道,防傾桿的功能是讓兩輪之間的連動性增加
換句話說右後輪踩到一個坑或一個凸起,右後輪在跳動的同時會帶著左後輪一起跳
同理左後輪在跳動時也會帶著右後輪一起
這樣在路面連續行駛時,車尾就會特別晃,這個先天設計上的限制是近乎無解的
前面說扭力樑不代表操控差,因為扭力樑本身有非常強的防傾效果。所以很多小車的動態都非常刁鑽
但這不代表多連桿甚至雙A臂的操控會不如扭力樑
因為當扭力樑本身被固定了(應該沒有人在改扭力樑的吧)
那後懸能調整的就只剩彈簧跟阻尼了
而多連桿需要防傾效果的話可以加裝防傾桿,防傾桿本身的防傾效果也有調整的空間
除了彈簧阻尼外,連桿本身也能透過改裝而調整
換言之多連桿能允許調整的程度跟範圍都遠遠大於扭力樑。因此都以well tuning的的前提來說,多連桿的極限肯定是要遠大於扭力樑
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要改車,都不改的前提下,自然要看原廠設計的調性取向
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原廠調整合理,一樣的操控表現下,多連桿的舒適性肯定優於扭力樑。換個角度的話,一樣的舒適表現下,多連桿也肯定操控比扭力樑好。
那麼扭力樑有什麼優點這麼多車廠愛用?
第一當然是省成本,整個結構簡單到就是一根樑,車廠成本自然下降,使用者未來維護成本也會比較便宜。
第二是空間,但這個要特別說明的是,扭力樑因為結構簡單所以可以節省佔用空間,這肯定沒問題
這也是小車多喜歡使用扭力樑的原因,因為成本低,能創造較大車室空間,同時操控穩定性都不會犧牲太多,舒適性的話....小車是要什麼舒適性?
但如果你發現某一款車,高階給多連桿,中低階給扭力樑,然後有人跟你說扭力樑省空間,那你可以直接往他臉上吐口水,因為就是完全唬爛不打草稿
同一款車如果有多連桿跟扭力樑的不同版本,那車室設計時肯定必須以比較佔用空間的多連桿來設計,搭配扭力樑時,省下的空間並不會回到車室,而是車底下會很空,請問空在車底是有哪裡空間比較大? 你是行李會放到車底還是人會固定在車底? 你說車廠會不會針對同一款車設計給扭力樑用的底盤把空間拿回來給車室?
我只想說,車廠在中低階版上扭力樑就是為了省成本,有可能特地為了扭力樑多開一條線做特製的底盤? 這樣不就又墊高成本了?
結論 : 扭力樑就是成本考量的結果,用在小車上很合理。扭力樑車款的操控未必不如多連桿,但改裝校調的空間遠低於多連桿。不改裝的前提下,綜合性能肯定也不如多連桿。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