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秒行駛25公尺,
自動開啟大燈感應後延遲3秒啟動,
換算行駛距離約75公尺,
被檢舉車輛照片距離雪隧入口超過100公尺以上,
很多駕駛買新車都不看車輛使用手冊,
自以為很了解新款車輛的功能操作,
難怪專家質疑駕駛根本沒有啟動自動開啟頭燈功能。
燈光是漸變式的,剛入隧道口的燈光最強,然後逐步變暗
以下為國公局問答:
隧道內照明為何亮度不一致?
1.隧道内照明分接近區、進口區、漸變區、內部區、出口區等5個部分,依交通尖離峰、天氣陰晴、晝夜不同時段等及配合隧道洞外輝度量測值,由監控系統自動調整隧道內部之照明階段,可兼顧提供適當照明及節省能源。
2.進口區及出口區因考慮駕駛者剛進到隧道內或從隧道離開,為了避免產生黑洞效應造成視覺短暫失能,故需要亮度較高的環境;漸變區為了讓駕駛者逐步適應隧道內環境,採取漸進式下降將隧道內亮度降低至內部區亮度水準;內部區為隧道內部亮度最低的區域,提供用路人基本照明需求。
所以在剛進隧道的區段,感應式大燈不作動是正常的
通常要到漸變區,實際流明度降低後,感應式頭燈才會偵測到亮度不足而開啟大燈
當然部分車輛對於感應式大燈的靈敏度可以設定..或是小小改造
但又變成在一般道路上大燈開開關關
以下截自雪山隧道電氣工程系統設計理念簡介
(二) 車道輝度基準北宜高速公路之路線設計標準採用行車速率為 80km/hr,D 級服務水準(交通流量為 1850 車當量/車道/小時),而依 Publication CIE No.26/2 之建議,在行車速度 80km/hr,車流量大於 1000車當量/小時之條件時,隧道內各區之平均輝度值及距離應設定如下:
1. 進口區(Access Zone):根據 CIE 之推薦值採用 4000cd/m
2. 境界區(Threshold Zone):輝度基準為 200cd/m,但本設計使用 Counter Beam作為加強照明,輝度基準則降為 120 cd/m
,前段距離為 50 公尺,另後段輝度基準採用 60cd/m,距離為 50 公尺。
3. 漸變區(Transition Zone) :分二段,前段輝度基準採用 30cd/m2,距離為 50公尺,中段輝度基準採用 15cd/m2,距離為 50 公尺。

圖片取自土木水利 33 卷 3 期,95 年 6 月 國道新建工程局設施組 雪山隧道機電工程
如果感應設定較低的車輛,的確會到150-200公尺後才會啟亮頭燈..
個人是認為不應該讓工程單位的先進設計與車輛的便利裝置,反而變成開罰的原因..
順帶一提...21年前的國產車就配有感應式頭燈
燈亮的條件,除了外部的光源外
車速也是其中的參考因素
印象中車主手冊寫的,時速60,感應燈亮約2秒
時速110,感應速度約半秒..
實際數據忘了,但就是速度慢,亮的慢,車速越快,反應越快...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