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裕隆一甲子-裕隆的社會責任

miketu wrote:
民國68到73年的汽車市場還不到20萬輛,大汽車廠的20萬輛自製目標,不但侵蝕了既有國內車廠的市場,在當時來講,台灣也沒有這麼大的內銷市場供大汽車廠營運。台灣汽車市場不但規模小,且受其汽車產業結構之影響,而呈現多樣化的特性。若欲以大汽車廠來強力改變這長時性所造成的市場結構,失敗自然可想而知


假設你這段是真的,那也只證明了當時那群人目光如豆,現在世界各大汽車廠除了中國沒有一家是產能純內銷的,很多都出口國外! 甚至現今國瑞每年出口的神A都快超過台灣神A的銷售量! 當時如果大汽車廠成功,能拉出的新一波經濟奇蹟是可以期待的!

再來,你所描述的當年的汽車產業結構,與現今也沒什麼不同,你說當時如果硬幹大汽車廠失敗是可想而知,那是否也代表現在納智捷的失敗也是可想而知? 跟台灣國人支不支持根本沒有關係?
天下雜誌-大汽車廠談判破裂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0254

和泰寫的-大汽車廠案
https://blog.xuite.net/toyota.hino/wretch/140433971

DeLighted wrote:
假設你這段是真的,...(恕刪)



沒有甚麼假設是對的!! 那都是事實!!! 汽車開放是政府放棄"大汽車廠案之後"!! 如果堅持大汽車廠! 台灣就只有兩個品牌,一個是豐田 一個是日產! (韓國為例) 其他全葛屁!! 之後不會有 本田,雷諾,鈴木, 標誌, 福特,馬自達, 國產,五十鈴,三菱....... 等等 還包括當時一堆進口品牌...........

當時的豐田不是現在世界第一的豐田!! 當時的日產也不是後來破產日產又新生的日產,裕隆的飛羚跟大汽車產案放棄同時, 飛玲失敗了也不能不說當時也努力過了! 

如果豐田跟中鋼合作失敗-----------要怪去怪蔣經國,他才是當時國家最大資源擁有者! 拍板的是他!! 
 
如果豐田跟台塑合作失敗-----------要怪去怪老王,他根本不想玩!! 
 

事實上時間很快就進入WTO了,一切都不同了!! 後來嚴家最對的事就是趁著中國剛開放, 馬上牽著日產的手趕快進入中國,後來這投資變成幾百億的回報匯回台灣!! 再晚點就沒了!  

沒有必要醜化企業家, 也不需要美化他 -- 台灣最悲哀的是全是不看事實講話! 

當時的人不知到後來的事, 如果知道的話,根本該放棄台灣的一切... 全力擁抱中國! 百萬汽車廠的市場就在那裏........          
創一堆01帳號有史以來看過最好的文章
應該說有史以來在各大網站看過評論汽車最優質的文章才對
謝謝樓主分享
但有一點可能漏到,就是癌董都座什麼車上下班?自己支持自己的品牌嗎?
這些都不重要
不管這些事是不是真的
我只真心希望癌董趕快倒,越快越好,一定放鞭炮慶祝
不要因為不想要父親失望所以堅持住!做得這麼痛苦就不要做了沒關係,父親不再也看不到的,放心
schwallbe wrote:
https://www...(恕刪)

五分奉上
車子是男人的玩具,我熱愛我的捷安特鋼管車。 說對的話,做對的事
這位大哥

請你不要那麼專業好嗎

151515
似乎是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

這麼著好了;

經過60年的經營
在一般市井小民的眼裡, [裕隆仔]的形象如何?

答案不就很清楚了嗎......?
引用自經濟部網上公開資料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 ARTC"係經濟部依據1985年3月15日行政院通過之「汽車工業發展專案」,結合交通部、環保署及車輛業者的力量,於1990年正式推動成立。
ARTC背後最大股東是政府,每年政府需編列預算支應,讓它營運。
ARTC其它股東則為國內大小車廠。
有了 ARTC ,台灣產的小汽車在台灣市場的佔有率自1998年起,就穩定維持在80%以上。
納智捷的研發核心—華創車電,乃是裕隆與台灣ARTC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等共同組建的研發機構。
其中,HTC擁有20%的股份。

(以上資料來自 ARTC 官方網站 及專訪資料)

ARTC股東組成及經營團隊。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簡稱車輛中心或ARTC),2018年之前, 由劉興臺續任董事長,黃隆洲續任總經理
財團法人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第八屆新任董監事會由政府派兼、業界人士與學者專家各三分之一組成,由包含管理車輛的相關各主管機關與國內各大車廠負責研究開發領域的高階主管與副總級以上代表,還有鑽研於前瞻科技、創新管理的教授與大學校長等,共同指導車輛中心未來的營運。

劉興臺 原是 中華汽車總經理
裕隆集團旗下中華汽車,原由董事長嚴凱泰兼任的總經理一職,2012年元月1日起, 由執行副總劉興臺升任。
總經理黃隆洲,20多年來,從裕隆汽車、中華汽車,到車測中心,均在國內汽車領域。

2018年7月改選,由廖慶秋接任總經理。廖慶秋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研究所畢業,曾參與裕隆汽車飛羚研發設計,在車輛中心草創初期即加入ARTC服務至今。

也就是說,在保護國內汽車產業的大旗之下, ARTC是拿納稅人的錢去成立, 就是你我口袋的錢成立的, 用極高的標準, 昂貴的檢驗費, 來阻擋進口車。
這樣保護國內車商 , 讓國產車可以, 名正言順把車價調高 。
也造成出錢的一般民眾, 買不起平價進口車, 很多品牌, 車商也就不再代理了
另外還有一招, 就是爭取 Renault , Opel, GM 的代理權, 卻一台車也不進口, 是另類的阻擋。

在鐵頭 趙耀東先生 主導的大汽車廠, 被運作胎死腹中之後,台灣就沒有大客車車廠了

ARTC 對於台灣沒有的大客車車廠, 則採取極低的標準, 讓車體廠可以拿貨車底盤,拼裝大客車, 完全是兩套標準, 目的卻都是相同的, 就是讓 進口車 和國產車產生價差。

業者買不起國外的原裝車, 只能買拼裝車.
政府再以法令, 限制 大客車的車齡 , 迫使業者要不斷的汰換, 買進新車. 讓車體廠不斷有生意做.
卻讓一般不知情的民眾,搭乘, 以為那真的是 VOLVO , IVECO, Mercedes Benz
並暴露在行車危險當中

以前友台的美國參議員高華德, 他關說了MCI 國光號 , 讓 MCI 國光號可以進來台灣, 才讓人了解, 原廠車和拼裝車有多麼不同, 可以使用 20年, 安全性還是很好 .

保護了快 60 年 , 是愛他還是害他 ?

本國汽車商有了汽車保護政策 , 售價直追進口車, 品質卻跟不上。近兩年,國產車獨佔市場的情況已經改變了!銷售不斷衰退。
進口車近兩年在新車銷售的市佔率屢屢突破 4 成。今年8月更因為民俗月,在國產車廠休養生息時,進口車未受太多影響,市佔竟一舉衝高到 49.5%,幾乎快要超越國產車。

但是, 保護政策其所檔住的,不是只有外國車,是擋住整個汽車工業,以及國外廠商的技術,設計,零配件,工廠管理,就業率...等等, 全部都擋在門外

在20年前,台灣就成功阻檔了趙耀東先生的大汽車廠計劃,至今,台灣沒有大客車,大貨車的車廠 保護措施,只能受惠那一兩家廠商,開放的受惠是整個汽車產業

台灣除了關稅,再加上由國內車廠退修或兼任經營階層的ARTC,以嚴格,昂貴的車檢來阻擋進口車。但本國汽車商有了保護,還會想要進步嗎?

大馬的汽車工業起步最早,市場是全東南亞最大的, 車價卻是最高的 以保護本國汽車產業為名,課以關稅,重稅。
泰國原本是落後的, 在70年代泰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初期,也是採取高關稅、規定原產地規則等措施,保護國內汽車產業;同時通過限制車型,以獲得生產規模的經濟效益。但是這些保護措施,未使其得到迅速發展;居高不下的汽車價格,限制需求的增長,反而不利產業的發展。

90年之後,它開放外國車廠投資,也就帶動了本國的技術,設計,零配件,工廠管理,和就業率... 雖然沒有一個是掛泰國車廠的名義,但實際上,國外的汽車工業已經進入泰國,帶進來汽車製造技術,在工業技術、出口能力、產品成本、製造能力都比馬國具有競爭力。
herblee wrote:
引用自經濟部網上公開...(恕刪)


真的別鬧了,泰國會變成汽車組裝大國是得利於" 日本廣場協議" 加上

東協國家於1983年實施「東協工業零件流通優惠措施」(東協 Industrial Joint Ventures,,AIJVS),以強化區域內貿易與經濟發展。43因為在汽車產銷過程 中,運輸和包裝的成本相當高,因此生產地點通常會選擇在區域地理中心的位 置,以減少運輸成本。泰國正好位於東南亞的核心地帶,良好的地理條件使泰國 成為轉運中心,出口的汽車恰可滿足降低運輸成本的需求。所以,日本跨國公司 為經營東協市場,遂透過泰國進入東協市場,以便利用區域內貿易進行國際分工! 

台灣是個國際孤兒,只能靠雙邊協議玩一玩,加上工資比人高,先天條件就不同,就完全不用比了! 台灣比較適合是政府干涉式的(整併,產量控制, 統一車型 ,甚至品牌)模式,成功者是韓國,失敗者是馬來西亞
!但台灣都沒幹!
景氣好時,蔣碩傑那派就活耀,景氣差時,偏偏王作榮那派就抬頭!
miketu wrote:
真的別鬧了,泰國會...(恕刪)


這個說法 有邏輯上的問題, 倒果為因 了吧
《廣場協議》解決美國巨額貿易赤字,從而導致日元/德國馬克/法郎/英鎊大幅升值。
升值後出口下降,,導致日本被迫採取低利率政策,又引發貨幣寬鬆,游資充斥無處去,過度集中房地產,最終導致經濟泡沫,經過二十餘年仍未恢復元氣。

泰國要開放, 投資才會進去 , 不是資金充斥在市場上, 就一定會流到泰國汽車製造
大馬難道不是東協嗎? 大馬就是不開放,過度保護 Proton寶騰 , 最後還不是被逼到賣股!

比起台灣,韓國的工資不高嗎? 韓國車的起步晚於裕隆汽車, 但韓國車早就不須要關稅保護, 它的汽車售價為何不高? 生產線能向海外轉移?
30年前的1987年起,韓國開始逐步放開汽車市場,除了降低關稅外,還解除了國內整車企業的進入限制。

1989年,韓國進一步解除了汽車市場進入、產量、和銷售方面的管制,只保留安全和環保等幾項少數管制。汽車市場的放開是使韓國汽車企業面臨巨大的技術開發壓力與動力,市場競爭明顯加劇。迫使它要進步, 以前的韓國車和現在一樣嗎?

韓國汽車能出口到世界190多個國家和地區, 因為技術升級了。
現代汽車在J.D.Power按不同品牌進行的IQS調查中,在車輛初期質量調查方面優於豐田,在按不同廠商的調查中與本田並列第二,在重複購買率方面名列第四位。
現代汽車生產的Sonata被美國消費者聯盟發行的《消費者購物指南》選定為「缺點最少的汽車」。

KIA挖角以設計首代Audi TT跑車聞名的Audi汽車設計師Peter Schreyer擔任設計主管,讓產品設計大幅改良,2012年Kia成為德國汽車市場中進口車的銷售冠軍。

這是台灣沒有的 KIA ceed sportswagon

在歐洲賣 1萬6千990歐元(含稅) , 就只有台幣60萬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