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在大車界,早已是不公開的事情了!家裡、公司有大車就懂!tansywen wrote:買車附車位證明有BUG,我可以到台東深山買個停車格,然後我跟政府說有規定不能開車來台北上班嗎?除非你規定台北市的車不能開出外縣市。(恕刪)
tansywen wrote:如果真的要買車附車位,那很多人應該會去台東花蓮買車,這樣或許可以促進當地牌照稅收入,如果真的大力掃蕩違停,那其實買車不需要附車位也是沒問題的。...(恕刪) 以日本的社會氛圍, 在東京都常態開著掛鄉下地方的車牌的車是會被歧視的,日本人看不起鑽漏洞的人在台灣好手好腳的都可以開著掛殘障識別證的車,無論甚麼貪小便宜的事台灣人都幹得出來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騎樓的問題,台灣的騎樓地都是私有提供公用,也就是說不論是誰擁有這塊地,都發計畫規定這區要幾米騎樓你就要讓出來,但是政府不花錢徵收只用容積獎勵,所以大法官解釋騎樓地為提供公眾使用,但不能影響私人地主的實質擁有權益,有說等於沒說,所以產權跟使用權不同的情況下,當然停在騎樓的汽車沒法開單,最多就是阻礙行人,可以比照日本嗎?政府花錢徵收當人行道,自然不會有騎樓問題,加上路邊停車位也可以一並取消,才有可能跟日本一樣的街景。不過現實就是政府只會亂花錢,哪有錢做這些事呢?喜歡日本街景就只好去當皇民了,台灣就是長這樣啦!
cdx wrote:台灣與日本交通之比...(恕刪) 非常中肯其實比照日本的配套措施就很好了招牌,停車亂像這些,日本真的處理得很好...只是以台灣的民族性來說真的難以實行....(什麼酸民,輿論都會出來大力砰擊)買車要附停車位這個方式真的比較有效果(不過現在這坑爹的房價,有些停車位一格都等同雙B了
不管什麼事,台灣這裡總是找一堆專家,做一堆簡報,然後講一堆民間早就知道的事,真是浪費生命。我覺得只要嘴砲少些,實踐多些,一切就都better tomorrow了。舉一個實例:有一個網站,內部找行銷部門做一堆調查、分析、統計,然後說大多數網站用戶是在30-45間,30歲以下的很少,最後建議要多開發30歲以下族群(然後也沒有具體方案)。但是員工們早幾百年就知道網站內容本來就不吸引年輕人。這種簡報就是一例,我覺得是GI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