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建議請樓主在評論任何事情前需先經過仔細的資料評估,或是憑據不能夠確定的事情,像"似乎","感覺","想像"這樣的名詞套用在"不安全"上,在發文時,易使人產生誤會也失您分享本意---現在國內未有完整的安全性撞擊評估單位,也使得大家總會對國內車輛安全性抱有疑慮這本無可厚非,但知識份子對於資訊應抱有懷疑及求仔細的觀念,"感覺"是非常不科學的與諸位分享
上周在路上也看到一部IS200,很輕微擦撞,保桿也是整個斷落,看似車體脆弱,但個人覺得,當撞擊時力道能由車體或是保桿吸收掉,就能將對人的傷害降到最低,我是很認同這樣的設計,相對的看看現在的大客車大貨車甚至是砂石車,裝個超厚金屬保桿,這些車種對人已經造成夠大的威脅了,還來個殺人武器,法規似乎也該重新修正
現在保桿跟以往的保桿已經不大一樣了,嚴格來說,看到的部份只有一層皮而已,而且只有用簡單的機構把保桿皮跟車體結合在一起。會這樣做的主要原因就跟大家說得差不多,主要還是為了行人安全,以往的保桿跟車體幾乎一樣"硬",一單撞到人,幾乎沒有緩衝的空間,而新型的保桿,你如果掀開引擎蓋,你會發現保桿皮跟車體前方的主結構還有一段距離。另外新保桿也都往上延伸,降低突出,所以以往的舊型保桿很容易會撞到小腿,但現在則上移到大腿的位置,另外就是引擎蓋,很多人說的鈑金薄,"一壓就凹"其實是為了保護行人的設計,就是避免頭去撞到引擎蓋的時候,就跟雞蛋撞石頭一樣,尤其引擎蓋跟引擎的距離都會拉開一點,讓緩衝的空間更多。而在最近上市的新車,甚至連雨刷的位置都會考量,盡量把雨刷藏在引擎蓋跟前檔之間,也是避免雨刷凸出減少傷害的機會。而新保桿的問題倒不是大家質疑的安全,而是修理費用上。以往舊型保桿還可以用修的,但現在都只能用換的,根據車廠的說法,保桿的製造成本不高,但工資卻越來越高,用換的可能比用修的還便宜。這在日本還是歐美等先進國家來說,還滿合理的,但在台灣,則不一定如此了。
ddink wrote:我頗同意大大說法,但...(恕刪) TOYOTA的保桿吸震效果真的不錯受到撞擊後也如你所言會凹下去...而且還會自動彈回來!這一點我自己有親身試驗過之前開VIOS倒車時撞到車庫的柱子就是這種情況但是別忘了保桿的吸震效果以及撞擊後會凹陷的功能只有在(低速撞擊)的情況下才會發生之前BMW還是SAAB的保桿也有說明在時速5公里以下的撞擊保桿不會變形但是如果受到高速的撞擊(何謂高速?就是高於5公里以上啦)保桿會被撞掉的機率起碼有八成!為什麼?因為這是為了安全的設計好好的用你的頭腦想想今天如果一台車的保桿被機車撞到後沒有掉下去反而只是往內凹陷卡在車體上這樣的情況下?機車會卡在哪裡?保桿如果卡在車體上掉不下來萬一保桿受到的撞擊力到超過所能承受變形凹陷的範圍被撞破承受撞擊力道的地方就是引擎室了!你想換一跟保桿還是想讓引擎室大修?一直說應該,臆測,代表你根本就不懂保險桿的功能和作用人家的說明你也聽不進去還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真是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