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loe.L wrote:
上週與人發生碰撞,不...(恕刪)
妳考取了駕照,所以代表了有可能是真的已經會開車了,並且上路時也遵守了交通法規,因此有了開車的技術並且專心駕駛和遵守法規,理當是自己肇事的機率應該是很低,所以我們開車上路就應該小心注意確保自己不要碰上事故,因為我們自己很專心並遵守法規,那麼我們自己就能確保自己無肇事責任,相對的就不必付擔相關的賠償責任。
妳文中提到的,我的看法是,妳如果要開車上路,妳就有這個責任,是必須小心的駕駛不要去碰撞到停在路旁的車輛或是行駛中的車輛,如果是因為妳的開車技術不好,還是因為沒有專心,又或是沒有遵守交通規則,而侵害到他人的人身或財產的損失,這理當就是妳必須負擔的責任。
至於別人要開國產車還是進口車,那是他個人的自由啊! 其實只要自己小心且規矩的駕駛,不要去碰撞到別人的車輛,就不需要去管別人是開多昂貴的車,跟我們沒什麼關係。
妳提到的如果肇責是3:7,因為對方是進口車,雖然肇責只有三成,但是還是要賠一大筆錢,只能說就是因為妳有部份的肇事責任啊,不然妳還是好好的小心的認真的開車,才不會有自己的肇責。
當然要開車上路,還是有其它的方式來對應這些問題,我分成三個部份來敘述。
1. 防衛駕駛…
人受傷了,醫好了也不完全恢復到之前的樣子,同理一台新車,受到一定程度的撞擊,就算送修也辦法恢復到之前新車的水準,舉例來說以烤漆來看,製造廠生產時是以全都都是空車殼的車體,以機械手臂來自動噴漆上底漆和中塗和色漆和金油,烤爐也是以高溫的方式來處理,而現在不管是回原廠保養廠還是副廠的烤漆廠,只能人工噴漆加低溫烤爐,可像而知條件的不同,品質也是相對的有差異,所以為什麼有人的車,開了十多年原漆還是光鮮亮麗,有人送修烤漆,二到五年就產生了,色差…起泡…掉金油,再舉例,如果送修要換前橫樑-三角架-後橫樑,車體或引擎室或後行李箱,要用切的要拉要板金要焊接,這些狀況,修完之後精度都也跑掉了,開起來也變得不那麼順手了,安全性也降低了,賣給中古車行,老闆也不太要收,就算會收價格也很低。
所以防衛駕駛的意義在於避免別人的無意-不專心-不遵守交通規則-開車技術不好,造成自己的車輛受損,就算別人賠錢修理,還是跟原本車是有差別的,舉例…綠燈就一定可以安全的通過嗎? 不是的,還是要放慢行車速度,看一下左右方,說不定有人會闖紅燈,就算事故自己沒有錯,但是要花時間,製作筆錄-找保險公司-修車-和解,這些很花時間的。
2. 行車記錄器
這個開車上路一定要裝的,以免發生事故,沒有辦法釐清責任。
3. 產物保險
強制險…醫療
車體險…自己
第三責任險…對方
開車上路就是會怕自己萬一不小心,所以才需要買保險這個東西,因為誰也不敢百分之一百說自己不會不小心。財損二十萬不夠,怕撞到進口車,那就保五十萬,又怕碰到的是高高級的進口車,那就改保一百萬,萬一是超跑,那就再保超額。
車體險…不用跟對方五四三的討價還價
第三責任險…不囉唆 我全賠
人有時候要簡單想就好,不要複雜化,開車上路要買保險,就像開車出門要加油一樣,不要想太多了。
以上…參考…
風險是什麼?
就是一定會發生,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發生的損害。
這是一種統計跟機率的概念。
簡單舉幾個例子:
住在台灣的民眾,就有遇到地震跟颱風的風險。這就是風險較高的例子。
再來舉個低風險的例子。
蓋在河邊的房子,雖然之前300年沒淹過水了,但遇到河水暴漲導致淹水的風險還是存在。
就拿開車來說,任何人開車,遲早都會撞到某樣東西,包括最新的自動駕駛技術。
一個開車30年沒發生任何事故的駕駛,不代表下一秒鐘他不會撞上對向的路燈。
一個開車上路就撞上電險桿的三寶,不代表每次上路他都會撞上某樣東西。
也就是說,只要坐上駕駛座,都有發生車禍的風險。
即使根本沒發動車輛,還是有機會被其他東西撞上。(比如說從天而降的隕石

(聽起來很奇怪,但這就是機率。不管機率有多低,只要把取樣時間拉到夠長,會發生的事情一定會發生一次以上)
風險觀念瞭解後,再來要瞭解風險發生時,是否能「承受風險」的觀念。
舉例來說,去墾丁參加春吶,然後搞到全身晒傷。
這種風險大多皮膚刺痛擦擦藥,然後想辦法努力白回來(有些人很難XD)而已,大多數人都可以承受。
再來舉另外一個極端的例子,感冒不去治療,最後引發肺炎過世。
這種結果,就是不可承擔的風險。
那麼,什麼是保險?
保險就是把風險,做全部或部份轉嫁到保險公司的手段。
就拿樓主的花瓶做例子,就算花瓶主人把花瓶收起來了,但「開車時撞上某樣東西」這個風險依舊存在。
沒有人能保證永遠不會撞上某樣東西,而且別忘記有可能是對方撞過來。
所以單獨針對「開車撞上擺在路邊的昂貴花瓶」的風險來討論,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真正有意義的是,「開車上路發生碰撞」這個風險。
保險的作用,就是在「開車上路發生碰撞」發生時,跳出來把風險部份甚至全部給吸收掉,讓被保險人的損失降到最低。
就跟安全氣囊等汽車安全系統的意思是一樣的,重點都是在減少「無法承受的風險」這件事。
這樣解釋,不知道您瞭解了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