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高架 跟 環東大道
明明就是兩線道,明明就是開不快的路段。
249cc的機車不能走,政府跟你說太危險要保護你。
多了2cc之後,突然馬路變安全了,考試也一百分了。



Behonest wrote:
政府的政策長期以來已經過度縱容機車(譬如機車不用繳稅、不怎麼收停車費、罰單金額等各費用也比汽車少很多,和製造的噪音、亂象等社會成本不成比例),結果就是造成台灣一直是"機車成長率遠高於汽車成長率、公車族持續衰退、自行車族完全被淹沒"的荒謬現象,並且形成惡性循環...
Behonest wrote:
如果有錢可以去為機車族蓋快速高架道路,那麼這個錢應該用來補貼公車(提高班次機動性、降價)、捷運延後收班、鋪設完善人行道及自行車道...,把眾多貪圖方便、省錢卻又製造社會成本的機車族往公共運輸或步行、自行車方向推,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Behonest wrote:
看看日本、南韓、荷蘭...等同樣是地狹人稠的國家或城市,上班族、學生不是搭公共運輸系統,就是普遍騎自行車,也較習慣走路。不難發現,這些機車很少的國家城市就是比較清爽,沒有惱人的躁音、空氣也乾淨。
orea2007 wrote:
政府要民眾改搭捷運,就看是提高機車的使用成本,或是降低搭捷運的費用。...(恕刪)
orea2007 wrote:
自行車少人用來通勤也不是機車的錯。這是氣候環境的問題。
你會希望你旁邊的同事或同學滿身汗味嘛?...(恕刪)
Behonest wrote:
這就言過其實了! 騎個不到1、2000公尺(就近轉乘公共運輸)不過5~10分鐘會一身汗味? 那學生都不必上體育課、大家都宅在屋裡算了。
以日本而言,除了冬天溫度明顯較臺灣低外,"其餘季節"的氣溫與"臺灣四季"完全重疊,但日本社會大眾仍舊全年普遍騎自行車、走路,而不是像臺灣"連去300公尺不到的超商買泡麵"都要騎機車。
如果氣候環境可以被歸咎的話,臺灣秋高氣爽的春秋和相對溫暖的冬天都很適合騎自行車,但事實上呢? 機車仍舊四處橫行、佔用騎樓、到處亂停...然後所有人就無時無刻要承擔氾濫機車流的噪音和污染。
使用機車的行為中,我相信至少超過80%是可以透過配套政策減少的,只是看有沒有心而已。
目前"數量已經過多的機車,成長率居然仍遠高於其它工具",不就說明了"政策仍舊過度鼓勵(縱容)使用機車"嗎?
Behonest wrote:
這個我完全同意,"提高機車使用成本、降低使用公共運輸成本"向來就是本人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