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大陸車引入臺灣,對臺灣業界和消費者因該是利大於弊吧?

pipi_wuc wrote:
看到版裏各位大大對大...(恕刪)


我只覺得~怎麼沒有代理卡車~輕卡~拖車~近來內
pipi_wuc wrote:
看到版裏各位大大對大...(恕刪)



我只覺得~怎麼沒有代理卡車~輕卡~拖車~近來內

不好意思~多按了壹次
firefox303 wrote:
頂這句.我有在逛大陸...(恕刪)


說實話我也不明白為什麼美國本土車價會這麼便宜,但美國車市場大競爭激烈應該是重要原因。所以說,臺灣本土車廠要發展,貼近大市場是唯一出路。這次tobe作為自有品牌,盡管車型引自大陸,我想自有其道理。說不定真能殺出條血路來。
pipi_wuc wrote:
說實話我也不明白為什...(恕刪)


我一直都覺得這些車商引進大陸車來台國產的主要原因是再外銷

因為MIC的名聲臭了...大家比較接受MIT...所以大陸車商就把腦筋動到台灣這邊

讓台灣代工外銷...幫大陸賣車....台灣車商還是有利可圖....
歡迎光臨 http://www.wretch.cc/blog/robanlo
pipi_wuc wrote:
說實話我也不明白為什...(恕刪)

tobe 會在 血路中拼搏,殺出條血路來並不容易,到後來倒臥血路中就 杯具了.
robanlo wrote:
我一直都覺得這些車商...(恕刪)

我一直都覺得這些車商引進大陸車來台國產的主要原因是
大陸車廠要對大陸民眾廣告宣傳,成功外銷 台灣.我要是大陸車廠老闆,只要不賠大錢,也想賣到 日本.海爾電器就是這麼做.
台灣車廠 CPI推出SM250越野車,
新車不過10萬,同級日本車大概要價近三十。

SM250 有賣的很好嗎 ? 日本車有降價因應嗎 ?
沒有對吧。

為何 ?
不就是品質與風評。

中國製品品質會比台製品好嗎 ?
大家等著看吧。
firefox303 wrote:
我一直都覺得這些車商...(恕刪)


這麼做也很正常,但據我所知,大陸的電器,汽車,不光是眼睛盯著臺灣日本,就連非洲,中東中南美洲也開拓得很成功哦。我只是奇怪,版裏這麼多人斬釘截鐵的說MIT比MIC好(如果算CP呢),為什麼MIT打不開美日市場(電子可能除外),而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也打不開呢(不屑賺他們的錢)?甚至臺灣廠商去大陸開拓市場,也那麼多人高喊產業外移,不愛臺呢?無意冒犯,想知道各位看法。
毛二老爺 wrote:
台灣車廠 CPI推出...(恕刪)


沒錯,只有能搶占到市場,才能對競爭對手產生壓力。大陸車能不能成功我覺得是未知數。
但如果能站穩腳跟,我相信會會對消費者產生有利影響的,蛋糕也會做得更大;至於賺錢,
大陸車廠有賺,臺灣車廠有賺,政府也能抽稅,這是個多贏格局。當然,如果臺灣本土車廠
自有品牌能壯大起來,對臺灣是更有利了。
pipi_wuc wrote:
這麼做也很正常,但據我所知,大陸的電器,汽車,不光是眼睛盯著臺灣日本,就連非洲,中東中南美洲也開拓得很成功哦。我只是奇怪,版裏這麼多人斬釘截鐵的說MIT比MIC好(如果算CP呢),為什麼MIT打不開美日市場(電子可能除外),而亞非拉等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也打不開呢(不屑賺他們的錢)?甚至臺灣廠商去大陸開拓市場,也那麼多人高喊產業外移,不愛臺呢?無意冒犯,想知道各位看法


中國都往非洲中南美洲甚至中東賣沒錯 以政府的外交資源+企業下去做口碑便宜賣
MIT打不開這些市場大概除了老闆因素
加上代工成習慣 會去中南美洲蓋廠(墨西哥就一堆台灣工廠)
但是都是生產別人的牌
在那裡闖自己的天下的人很多都是孤軍奮鬥居多
看看LU就知道打的好就官員準備來沾光 打不好該死是應該的做法
台灣廠商也多是這種情境
加上各廠商間也少有合縱聯合 都是自我砍殺居多
所以眼睛只能看到一樣講北京話的中國也不奇怪
說換成MIT又如何?
很多二次三次加工業早就在搞這種換標籤的戲碼(新加坡也在搞換MADE IN SIGAPORE)
以加工業為例,以前都會有MADE IN HONG KONG, MADE IN MACAU
以成衣製鞋最多,很多都是全部都組裝裁縫差不多了
貨車拉過來過個關到香港工廠,僱用少少的人只做一件事情
把包裝打開縫合最後的袖子或者把鞋子上個底這樣
然後就可以不用貼MIC的標籤直接從香港走海運出去
自從香港對面經濟特區深海港落成後現在幾乎都直接從那裡出去
汽車也可以一樣搞 整車運過來裝個輪子又出去
然後大家普天同慶自我安慰
結果做這些轉標籤的動作還是企業家搞出來的離島工業區做的
全部聘請外勞還不受最低工資規範...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