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公有地停車收費天經地義,不能說汽車要收費機車就不該收,費率比照停車面積很合理,我贊成。
2. 汽機車行車空間的問題,交通部運研所早就研究過了,在「機車政策白皮書」中就有提到:機車的停放及行駛空間分別是汽車的18%及23%,若以空間佔用為理由,哪個車種最佔空間最該先被處理很明顯。
3. 減碳,很好笑。汽柴油車的碳排放(指CO2)來自燃油的燃燒,所以跟其油耗幾乎成正比。一般小客車市區油耗約10~15km/L、常見的125機車約為30~50km/L,除非台北市哪天可以要求到汽車一上路都至少坐三人,不然用減碳當理由來限制機車根本站不住腳。
4. 污染排放,行政院環保署有針對交通工具的污染排放做過研究,並有許多明確數據列表。在線源排放量推估手冊中P87~89有詳細列出雙北市各種車輛的各類污染物排放系數(g/公里-輛),由這表中可看出,汽車的污染物排放量除了少數幾項,大部份還是比四行程機車高。用減少污染來限制機車根本鬼扯。
以上
危險是真實的,但是恐懼是一種選擇。 wrote:
說來說去不就是用各種名目要錢...(恕刪)
政府要有收入才可以建設,創造優質的公共空間,需要你我誠實的納稅,政府將我們的稅金做最有效的運用,除了公共財之外,亦可以輔助照顧社會弱勢族群,機車繳交使用費,正是一舉兩得的美事一樁。

有了額外的收入,政府建設公眾運輸的經費充足,建設更快,有更多的人使用成本也更低,以後公眾運輸網路綿密,價格亦低廉,速度更快,不論是窮人或是富人都得利,一舉兩得。

還有若有太過多機車的問題,則必須要考慮是否產業發展不均衡的問題,大家都要擠到台北,太多人不論如何,今天解決了機車的問題,明天會有更多的交通問題出現,必須衡量是否產業發展不均的狀況,例如我國的臨時首都在台北,或許可以考量南遷,以獲取更大的腹地,或是將五院一些行政單位遷移,以得到人力的分配。這些都是可以考慮的面向。
和汽車比該是2 3流的吧 路面高低差 不平有坑有洞有各種鐵蓋子及障礙物
更不要說你汽車公車貨車不停要靠路邊來破壞其行駛路線
以減空污來說台北+新北市佔有全台6成的計程車數量 以其每天工作
10小時 空車時間最少3/1 製造多少污染 紐約計程車牌照1.3張
台北3.1萬出 像叫車的人也習慣一招車就有的情況 像也搶客打架的事遠多
於什麼搶計程車客人打起來的 各熱門點三不五時就有因特定人士暴力佔點
不如給其它計程車載客 香港也限制計程車牌照 台灣為何不行放任那麼多的車
在路上空跑製造污染 因為它們有工會有行動力有政策影響力
政府因可收納不少失業人口讓失業數字好看 雖會讓每位從業駕駛人月收入4 5萬
降低為2 3萬 所以空污控制不敢考慮這一塊
以生産空氣污染能力來說沒人比的上這些營業用車 正常人用車一天冇2-3小時
該差不多 大都是在停止狀態 你去改善空污生産力最強的車輛減量 補助改善車
況修車換車 都可大大減少空污 而不是定要先針對除上下班後就沒在動的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