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就提到這些有關西台灣產業與東台灣產業的差異,西台灣跟東台灣社會結構的差異,所以我們建議的是,真的如果要做,那朝生物科技、海洋科技這方面著手吧!
結果你說當年花蓮人怎麼想的嗎?我們在那邊辦說明會,不知道是東華大學的還是那個學校的老師,竟然說,花蓮也可以放心做那個目前西台灣的晶元、LCD等等的啊!環境又比較好,真不知道他在想什麼?
花蓮就是地震多啊!西台灣光南科的一個減振,就已經搞的大家灰頭土臉,你機台地震一晃,全部停機重測,就不知道要花多少成本了!
說這些,其實是,到底花蓮要變成什麼?其實大家多少都有個譜,變成一個值的去細細品嚐的觀光、變成一個優質的生活地方,這就是他的利基啊!
你在這邊辦重工業、辦高科技產業作什麼?你開那麼一條路到底所謂的利益是什麼?
台灣已經夠極化了,不管是空間的極化或活動的極化,今天再開那條路,肥了建商、材料商、還有政府的虛榮,損失的呢?大家都已經說的夠多了!
有些人說,花蓮人的心聲很多人都聽不到,我想說的是,你到底有沒有尊重你們自己生長的「花蓮」,目前宜、花、東每年人口外移約在7000-9000人,那麼,為什麼留不住人?到底有沒有徹底的想過原因呢?
有人說,因為沒有工作機會啊!
可是我想說的是,我們的教育,只教出往西台灣跑的人才,卻沒有教出往東台灣跑的人才,所以大家受完這種教育,不往西台灣跑行嗎?他不餓死才有鬼!
如果你重視生活,如果你重視休閒,如果你重視你的人生,如果你很真誠的面對你的環境,你會發現,少開那條路吧!把那些錢,好好的把現有的花蓮縣裡面的公共設施、教育品質、生活品質、觀光產業好好的規劃與經營,才真的是最重要的。
說的很雜,心情抒發,心情抒發...............唉
kwind_tw wrote:
回想起當年幫國科會作...(恕刪)
不好意思,不是筆戰,不過您的論點有一部份小弟不太同意,在此作一點回應
您提到:
有些人說,花蓮人的心聲很多人都聽不到,我想說的是,你到底有沒有尊重你們自己生長的「花蓮」,目前宜、花、東每年人口外移約在7000-9000人,那麼,為什麼留不住人?到底有沒有徹底的想過原因呢?
有人說,因為沒有工作機會啊!
可是我想說的是,我們的教育,只教出往西台灣跑的人才,卻沒有教出往東台灣跑的人才,所以大家受完這種教育,不往西台灣跑行嗎?他不餓死才有鬼!
老實講身為花東民眾被其它地區的民眾這樣質疑實在覺得是一種污辱,但是也很無力,
如果您用在地人的觀點來看花東民眾的行為及想法,我想您不會這麼講 ....
花東人口每年外移七至九千人,我不知您的數據那來,重點是,這七至九千人裏面外移
的人口中有多少比例是因為在花東生活不下去??話說在我小學時代,每屆畢業班總有為
數不少的人開始轉學,或畢業後被家長送往北部求學,幾乎家裏有點錢的都跑光光,大
家想想十二歲的小孩子為什麼家長忍心讓他離鄉背井出外求學,又要冒多少風險,原因
很簡單,不得不然啊,環境如果許可,誰願意把孩子往外送,如果可以活得下去,誰願
意離鄉背井呢??
我想沒有親身經歷花東人口流失的過程的人很難體會在地人對於生長地方沒落的恐懼及
解決方案的渴望,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爬是一種天性,教育只教出往西部跑的人才也許
可以作為原因來檢討,但不是解決"現況"的辦法,而是對來不再惡化的一種"預防",現
況還是要改善啊,講教育,這個實在是遠水救不了近火
弟文筆不好,也沒有要筆戰的意思,純粹就公共政策及身為花東在地民眾的角度來發表
一點意見,同時希望大家在疾呼環保,污染,我也有繳稅等等的理由倡言反對蘇花高或
表示我的一人意見也跟東部民眾一人意見等重時,是否請大家能試著從花東鄉親的在地
觀點來看看這件事,先試著瞭解在地觀點以及東部民眾的需要,過去幾十年來花東民眾
又受到了多少的"虧待", 再來"瓶破了說瓶,罐碎了說罐", 就交通來討論,不要把因為行
政力無法貫徹而表面看起來有相關的"污染"等硬扯上來作為反對的理由,呃,有的觀點
小弟筆拙一時無法盡述,後面想好了再補上,若有發言不當得罪各位網兄之處還請各位
網兄包涵見諒 :)
Lattech wrote:
不好意思,不是筆戰,...(恕刪)
Lattech兄
你點出重點了
快溺死的人 一根稻草也要抓
沒錯 政府的確虧欠東部的人
所以你認為建了蘇花高就能解決目前的困境嗎
這是目前很多花蓮人的"迷思"....故意這樣用字
我是花蓮人 土生土長
為了小孩的教育我選擇回來
這是內人的決定 我多感動
我父親兄弟是因為工作關係皆在北部購屋
父親兩星期搭火車回花探視祖父母
目前我養一家八口
生活簡單但滿足
我們一家當時也是覺得建蘇花高好
後來現在都反對
因為很多人只是不負責任的把建蘇花高當成籌碼
我們只是可憐兮兮的在地人
我們擁有的只是這些好山好水
我们跟任何團體無關 也無黨無派
你是花蓮人嗎
有空你開車開到和平和中看看
如果你還贊成要開
那我也無言
大建設 大崩壞!
其實這一個「總統選舉級」的議題
可惜大家只會談統獨、族群這種「虛擬的議題」
這是一個真正可以辯論的議題
(如果有擬總統候選人不贊成蘇花高的話)
Stephenwu wrote:
大家可以看看這期商周
大建設 大崩壞!
感謝大大的分享!!
雖然說這篇文章的立場很明顯, 不過如果不要帶著先入為主或是反對的心態好好地看一看, 這篇文章倒是點出很多工程與環保之外的東西.
比如說這一段:
陳雅玲 wrote:
「國工局計算時,拚命將外部效益納入,卻不把環境污染損害及人潮車潮對景觀資源損害的外部成本計入,違反成本效益分析原則。」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指出,不能把觀光收入、工人消費也算作效益,因為觀光人潮來到花蓮,去宜蘭的就變少了。資源從甲轉到乙手中,整個社會的財富並沒有增加。
這正是目前做環境影響評估的盲點, 中外皆然, 何為 "外部成本" ? 大家都挑對自己有利的納入計算, 對自己不利的則與以最小化. 到最後計算出的成本, 有多少程度反應真實成本? 或許是也沒有人知道真實成本到底是多少吧!
所以生態成本, 環境成本, 社會成本, 經濟成本等因素, 通常都被犧牲了, 唯一有被仔細檢討的, 可能只剩下 "政治成本". 中外皆然, 蘇花高也不是一個特例. 最近大峽谷的 Sky Walk 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而今天看到新聞報導瑞士往義大利的高速鐵路最長的一段隧道有 57 公里, well... 人類都喜歡向大自然挑戰來證明自己的偉大, 不是嗎?
這也不單單是指公共工程, 或者是大型的建設. 就連一宗小小的建築案也是如此, 何謂 "綠建築" ? 除了省能設計之外, 是不是也應該考慮到所使用的工法, 材料, 以及日後的維修保養成本? 建築也是需要保養的! 這些成本是不是有被算在裡面?
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 這些觀念也是無處不在. 很多人喜歡用回收製造的東西來證明自己夠環保, 但是真的是這樣子的嗎? 用回收資源再製品真的比較環保? 還是說花高價購買的東西不過是用來支撐這個產業, 而得利的實際上是那些廠商而不是你我大眾甚至整個地球? 從我們日常生活中, 食衣住行育樂, 都在不知不覺中面臨了 "成本計算" 的課題, 而通常我們都是以自身最大利益為出發點去考量, 鮮少 (根本不可能) 會考慮到所有的成本, 我們只是不自知而已. 到最後就是回到那個 "做決定" 的人, 講真的, 誰有權做決定, 誰就有能力有機會去爭取他的利益. 只是這個做決定的人, 到底知不知道他的利益是什麼? 還是說他做出的決定, 他認為是為了爭取自己的利益, 其實只是 "被教育" "被影響" "被欺瞞", 所以他認為那是自己的利益, 而實際上, 那是別人的利益, 不是自己的. 到頭來, 自己反而變成犧牲者. 就如同我第 6 頁中所提醒的, 我們每天接受到的資訊都是遭到篩選過的, 這些資訊都帶有某種的意圖, 如果我們不能夠洞悉這背後的意圖, 貿然地接受這樣子的資訊, 不過是附和那背後的意圖, 作為他強力的後盾, 而最終的利益真的是在你我嗎? 還是這背後的黑手?
===========================================
回到蘇花高的議題.
我在十幾年前因為女友念精鍾的關係, 曾經拜訪過花蓮幾次. 在那時候的花蓮往南那一段沿海公路, 雖然不能夠稱得上建設完善, 但是至少還算好走, 騎著摩托車去逛逛, 到糖廠吃冰淇淋, 晚上回到花蓮市區外圍的黃昏市場買買東西, 白天在花蓮新舊市區之間遊走順便吃吃當地小吃, 那時候的印象很深刻.
前年有機會再回到花蓮訪友, 一別十年, 出了火車站, 好像跟十年前沒多大差別, 還是那些賣東西的店, 火車站前也沒有什麼新興的商業行為. 所以我出了火車站, 租了台小汽車, 就往東華大學的方向開過去, 我還天真地以為花蓮還是那兩條大馬路貫穿市區, 沒想到走沒多久我就發現到不對, 雖然老地方的印象還在, 但是花蓮市區的範圍已經比我想像的還要大很多. 雖然有路標, 不過因為跟教授約好時間, 不想遲到, 所以我還是趁著買珍珠奶茶的時候問了店員路要怎麼走. 等到出了市區, 結束了東華的拜訪, 再往南走, 到精鍾那邊我已經認不得, 而一路上最多的是呼嘯而過的砂石車, 再往南走, 我停了下來, 已經不大想再開到糖廠那邊了. 所以我回到花蓮市區, 到海邊走走.
當時的感覺是, 花蓮原來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了. 可是我也同時感慨, 花蓮好像跟其他的地方沒有兩樣. 跟我在宜蘭市的感覺差不多, 跟我回彰化市的感覺也差不多, 跟我去斗六市的感覺好像也差不多, 就是那種台灣小型都會區的感覺. 或許是時空的轉換, 但我的確感覺到那種粗糙, 未經規劃的都市發展模式. 花蓮市, 除了小吃之外, 對我這個過客來說, 大概剩下的就是旅館的功能了吧, 如果交通便利, 我也不見得就得在花蓮停留, 就好像這一次, 我搭早上七點的火車從板橋出發, 十一點到花蓮, 往東華拜訪一位教授之後, 又回到市區找朋友, 逛了逛, 晃一晃, 坐晚上八點多的火車 (我也忘記到底是幾點的火車) 回板橋, 沒有蘇花高我一樣當天來回.
我想, 除了訪友之外, 花蓮市以外的景點, 又有多少可以吸引我再度前來拜訪呢?
===========================================
建設說起來是必須的, 只是說我們要問 "為什麼?"
為什麼要建設? 建設為了什麼?
為什麼要這種建設? 有沒有別的選擇?
有時候甚至 "不建設" 也是一種 "建設", 只是我們常常沒有問: "為什麼建設會比不建設要好?" 這個問題.
花蓮的未來, 或者是台灣每一個都市, 每一個城鎮, 甚至是台灣自己都應該問的問題是: 要變成什麼? 希望變成什麼? 可能變成什麼?
花蓮可能變成科學園區嗎? 花蓮可能變成七輕重工業區嗎? 花蓮可能變成觀光勝地嗎? 還是花蓮就只是一個淳樸的小鎮?
在這些問題都沒有獲得解決之前, 談論大建設好像是隨機抽籤一般, 抽到什麼就是什麼, 而現在的建設如果以後剛好適用, 就會被稱讚為是 "具前瞻性"; 如果不適用就會變成 "沒有治理能力". 其實多半都像是簽大樂透一樣, 下注輸贏, 碰巧的而已.
人生?大哉問!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