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車款是車廠營造品牌形象的光環, 也是車廠諸多高科技的應用平台, 若觀察近20年的Audi跑房車興衰史, 或許也可以預言此車廠的未來....
1. Audi打響台灣市場的第一炮應該是1997年的B5時期, 特別是配置V6 Bi-turbo名機與quattro的B5 S4, 與2000年驚天之作的B5 RS4, 其絕美avant外型與堪稱與AMG/M power平起平坐的性能, 奠定了Audi在台灣市場的地位!
2. 當年總代理是八面玲瓏的永業, 加上各地經銷商的彈性操作, 對客戶端的服務堪稱熱忱, 保養據點也多, 讓買Audi改Audi蔚為一股風潮, 堪稱是開Audi車最有面子最爽的年代!
3. 2002年Audi再次推出睽違已久的RS6 C5, 搭載重磅的V8 Bi-turbo引擎, 稍加改裝即破500hp, 重改者破600hp也非少見, 面對雙B對手完全無所畏懼, 也正式宣告Audi雙渦輪時代的來臨.
4. 2006年的B7 RS4, 由於平凡的外觀設計, 與V8 NA不甚突出的動力性能, 讓Audi rs4系列逐漸走下坡, 也令開山始祖B5 RS4的豐功偉業猶如曇花一現, 以至其後B8甚或B9 RS4的問世都不及雙B對手般受到歡迎直至今日...
5. 所幸2008年Audi再次振作, 推出與Gallardo共通V10引擎的C6 RS6, 更具誠意的加送兩顆渦輪, 讓此車在性能房車的神壇上鮮有敵手, 即便外觀設計過於保守, 但堪稱是Audi歷年來性能房車的代表作品, 也是Audi造車工藝的極致!
6. 2008年Audi正值TDI power的賽事巔峰, 彷彿吃了大力丸般的推出曠世巨作Q7 V12 TDI, 將Le Mans賽車的引擎直接塞入SUV內, 其誇張的1,000 N⋅m扭力與500PS馬力, 連Cayenne turbo都得甘拜下風, Audi這空前絕後的壯舉, 對比現今SQ7/SQ5等嬴弱的動力等級, 令人不勝唏噓!
7. 2009 R8 V10的問世, 證明Audi不只會造房車, 連進階超跑也行, 只是與小牛過於相近的車格設定, 與車重變速箱等搭配缺失, 讓他的光環逐漸退去, 即便外型保有Le mans quattro概念車的精隨, 與隨後限量的R8 GT推出, 仍不敵殘酷的市場競爭, 每況愈下, 最後終於二代R8的停產, 至此之後Audi的光輝年代宣告結束!
8. 近年Audi的性能房車如C7 RS6等雖力持平盤, 但其下新推出車系如RS5/RS3/TTRS等並無過於突出的亮點或特色, 加上S/RS車系擴張過快, 反而模糊了純正RS血統的定位, 當高端買家不再認同RS的精神, 口袋內自然會有更多的選擇!
9. 當年大力鼓吹的TDI power發生在西方社會所少見的作弊柴油門事件, 不僅加速讓Audisport退出FIA的一級賽事, 更是壓垮Audi品牌形象的最後一根稻草!
10. Audi近年來深受VAG集團的內部牽制, 引擎車台共用的結果就是讓Audi的研發少了自主性, 凡事須向集團中央的政策靠攏, 這在二代R8的停產與新RS5的設定上可知一二, 讓Audi的市場定位愈加模糊...
11. 至於台奧與其經銷商保修與服務體系的問題不需贅述, 但定價策略與新車引進時程等問題若不設法改善, 恐怕許多Audi車主們真的再也不會回頭了!
12. 甚麼還有e-tron車系? 我看就算了吧, 此系統Audi已經砸錢研發超過十年, 加上Porsche即將推出純電房跑Tycan, 內外交迫下的競爭, 就看消費者會不會為了你的品牌形象捨Porsche就Audi了...
總之Audi車的問題不單只是代理經銷或是後勤保修的部分, 車廠的研發策略保守與能量不足已逐漸顯露, 值此當下必須要有明星商品的亮點才能力挽狂瀾, 但這從目前的Audi帳面上的車系陣容上還看不到趨勢, 新A8過於冷峻科技, 新A6稍嫌保守呆板, 新A7不錯但不可能是主流, Q7恐已欲振乏力, 看來或許Q8是個機會, 但就看Audi原廠與台奧如何定位與引進此車, 再讓風潮退燒, 恐怕Audi在台灣淪落如當年SAAB的下場不遠了....
=======================================================================
- 正當德國豪華車廠Mercedes-Benz,以穩居總市場第5名之姿,迎來品牌在臺灣銷售高峰時,同樣是德系豪華車廠的Audi,狀況卻是完全不同,6月份掛牌數僅僅只有179輛,不僅無法與同屬德系豪華品牌的Mercedes-Benz 2,530輛與BMW 1,513輛,以及日系豪華品牌的1,353輛相提並論,甚至還不及465輛的Volvo、431輛的Porsche與190輛的Infiniti等豪華品牌。
- 以Audi在全球豪華市場,不論是產品戰力與銷售表現,均與德系雙B品牌平起平坐,但在臺灣卻陷入如此困境,確實讓人感到可惜。然而,以正向角度來看,低迷銷售量的另一面,是經銷體系得以逐步去化現有庫存車,據了解以現行Audi新車與原廠中古車合併計算,莫約仍保有約3-4百輛的水準;加上已推遲新車導入時程的台灣奧迪,能否在經歷經銷商體系重整,以及此波重新調整銷售步伐後,找回穩健的產品規劃、售價與銷售紀律,並提前替2019年做整體布局,值得後續高度關注。
我也是現任Audi車主
看到6月Audi銷售數量 (179)
真是慘不忍睹
猶記得5月Audi原廠還主辦了第一次Audi車友活動
活動盛大且辦的有聲有色
但為何銷售量奇差無比
我自己的看法跟前面許多大大有很多雷同
- 強調Quattro及虛擬座艙儀表,但是配備這樣的系統都是中上等級,價位都不斐,除了無法讓多數車主體驗到Audi強調的操控貼地的駕馭感受,也因為車價問題寧願多看其他選擇。
- 外觀除了燈具的變化多樣外,外型的變化老實說經常沒有很多的驚艷感,感覺世代過好幾代,好像家族特色變化不大,是好是壞不知道,但是就缺乏一個驚喜跟回頭率。
- 集團資源共用及配備下放真的是大傷,四驅、LED燈具、虛擬座艙、運動外觀(S-Line, R-Line)、主動安全配備等,集團內VW或是SKODA都可以有同樣的配備,價位卻比Audi親民太多,隨然說質量跟用料也許有些許落差,但是在台灣薪資水準及錙銖必較的環境,性價比一直都是大部分受薪階級的選擇重點,舉個VW集團旅行車的例子,以下三台都是集團品牌一時之選,但是看動力、售價、配備細節,互有輸贏,但是價位落差很大,那我為何要花大錢買Audi?再加進其他品牌的旅行車那就更慘了,我覺得Audi品牌跟集團銷售策略在台灣真的要有不同思維跟做法,要不然就等著被集團內或是其他品牌所侵蝕。
- Audi A6 Avant 40TFSI QUATTRO (252 hp/37.8 kgm) 314萬
- VW Passat Variant 380 TSI R-Line Performance (280 hp/35.7 kgm) 189萬
- SKODA Super Combi 2.0 TSI (280 ps/35.7 kgm) 177萬
- 定價策略、引進車款多樣化及主動安全配備是Audi還要再加強的,去比較同級對應車款並且如何調整配備更多吸引既有及潛在客戶,我自己經常拿Audi跟其他豪華品牌同級車款比較細節,最後決定的車款通常都不是Audi,身為車主的我都這樣感覺,Audi需要好好思考這個原因。
- 後勤服務我不覺得是Audi現在最大問題,等你成為車主就知道,這部分的確尚有改善空間,但看的出來有持續進步跟改變,但應該不是最大的問題點。
再不追求極端操駕跟駕馭樂趣下,說真的Audi的車很好開且行駛的質感很棒,車子絕對是好車,無奈在台灣銷售,真的要考慮定價策略、配備(車主真正需要的)及要能跟集團內同類型車型區隔,要不然還沒有跟別的品牌比,就已經被自己打垮了,那銷售絕對不會有起色。最近又有個例子,新款式VW Touareg已出來了,我就覺得比Audi Q7要霸氣好看,這真的是.....Audi了解了嗎?
台奧是能決定VW的車怎樣 奧迪的車怎樣嗎

其他市場你講的情形一樣都有喔 不是只有發生在台灣市場 所以說明不了為什麼其他市場ABB銷售差不多 台灣就大幅落後
我原本也以為奧迪在台灣應該是16年主動安全配備沒跟上雙B 所以賣的不好覺得是配備問題
結果標配主動安全的A3跟Q2上市一樣沒賣很好 A3也賣得比上一代便宜配備又多了不少 反而賣的比上一代差很多
為什麼定價更便宜配備更多反而賣的比之前定價更高配備更少時還差 先思考這個問題吧
如果買奧迪不如買VW跟Skoda那也可以說買Lexus不如買Toyota也不如買Mazda或Subaru都很好啊
VW跟Skoda還有Mazda跟Subaru都是平價品牌不錯的選擇性價比高 不過怎麼會拿來跟奧迪還有Lexus比超值比划算呢
問題是出在奧迪的品牌價值撐不起來要拿來跟VW比划算了嗎?
我看過不少口口聲聲說奧迪品牌價值不輸雙B 等到真的要買車的時候就會想起來買奧迪要都要花到這些錢那不如買賓士
不然怎麼這麼多人覺得265萬的C250不貴 反而是跟C300同等級248萬的A4 45TQ貴?
A6那價錢等到改款後照現在台奧開價的邏輯就不會這麼高了 A6那個開價跟以前奧迪一樣大都比賓士便宜十幾萬而已
沒有像現在高規的奧迪還比低規的賓士開價還便宜
211hp的E也是31X萬起跳啊
b84420305641 wrote:
以下出自UCAR=...(恕刪)
A4系列以上四驅 那以後台灣進的A4將會只有45TQ喔 因為除了美國以外主要市場都是45才有配Q的選擇
而A4現在45TQ開價248萬 C250開價265萬 已經是四驅打後驅還更便宜喔 多的配備我還沒算喔 賓士去看光一個COMAND Online要選多少就好
結果A4賣的數量從1.4停止銷售後反而賣更差
然後講Q全面標配 Q真的很棒很好沒有錯 不過開190p 0-100 7秒多的車主
會想跟美國一樣加價4000美金然後要承擔額外這些車變重油耗變差保養變貴的開銷去選配Q的會有多少人?
如果台灣會下雪可能比較多人會這樣選擇喔 歐洲也下雪不過他們就沒像美國這樣190p的可以加Q
(更正一下美國也是252hp才有Q了 40T沒有Q的選項)
aronyang wrote:
Audi的本質是足夠的,要扭轉這個執念就是引入台灣的車種,A4以上全系列四驅,訂價跟住2B的同級車,用四驅打後驅。
不管用不用得到,這就是個"印象"...(恕刪)
就這麼簡單..
定價錯誤...
有quattro和沒有quattro的前驅車價差超過50萬
這個quattro也太貴了,去看看國外,中國大陸的價差
即使加上關稅甚麼的也沒貴的這麼離譜,讓大家望而卻步
讓消費者不敢對quattro入手,反而只能去屈就前驅車
因此跟同級其他高級車品牌相比,都是成本比較高的後驅車
當然就直接跳過audi去選雙B,根本連優勢都享受不到
而audi把自己本身的quattro優勢因定價錯誤玩成劣勢
把銷售的主力變成前驅車款,而市場優勢的quattro變
成高不可攀的非主力車款...消費者就算想買,也只是
仰之彌高,望之彌堅,大多的態度就是選擇放棄
另外S車款和45TFSI quattro車款的價差也過高..
比國外加上關稅或是中國大陸在價差上也是高得離譜
價差都是超過80萬以上,折價空間更少,說穿了就是對應
其他同雙B V6引擎的車款,那種難賣的車雙B在折價
空間比一般車種更大,但是audi就是反向操作,折價比一
般車種更少,硬是要朔造高不可攀的形象,搞得本來可以
競爭的優勢車款,變得更難銷售,主力車款還是必須回歸前驅車
因為市場不接受,想要得到最後也去選擇雙B或porsche..
更不要說RS...
然後中古車價又比雙B不保值,又想賣高車價,到最後玩死自己
到最後在市場上的定位就是銷售比較便宜的前驅車款,audi的優勢
根本呈現不出來,quattro, S,甚至RS...反而變成定位模糊,
市場消失了!
車價配備都是一回事.保時捷不二價賣空車.suv訂單不知排到幾個月了.audi喜歡先掛牌年底再來大清倉.誰也不願意看到自己剛買的車立刻折20萬吧?導致心理障礙.所以多問問.多等等.多看看.看到別台車就被洗走了..
後勤維修到底有沒有問題?引擎?變速箱?是看編號還是都已經改善了?到底還會不會吃機油?這應該是準車主心裡的一個問號?
1a2b中其實我個人覺得賓士的客服維修算是最好的..車再開沒有不會壞的.但是賓士基本上都會跟車主達成協議修復.就算剛好過保也會多多少少善意保固予以減免.
奧迪其實和雙b在國外都屬於同級車.但是後勤保固跟保養的口碑需要被建立.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保固要乾脆車主無後顧之憂銷售量才會起來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