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
家裡有駕駛技術不佳的長輩的人就沒有花個5萬讓車子較不暈的權利嗎?????
一組好一點的避震器就四五萬了, 那不用拉車身嗎...... 這樣絕對超過五萬, 既然你都說駕駛技術不佳, 那還讓她上路, 請問是放虎入山林嗎....... 如果 他撞到賓士車的話 那是不是說賓士車好貴 下次撞車 不要挑賓士.....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97&t=1065141&last=12260361 就如這篇一樣.....
撞到車還好 如果撞到人勒~~

在輪胎打滑前都不可能會有暈車的情況嗎?????
有~ 請你慢慢開..... 如果你不把一般道路當紐柏林或是WRC開的話........

技術不好 那就慢慢開~ 這樣不會危害他人的性命 也不會讓自己陷入危險中,
還有 我記得安駕中心的安全駕駛課程 不到五萬吧..... 我爸常說~ 不會開車的 就開到路邊 不要擋路

Roger17Chen wrote:
所以沒錢又駕駛技術不佳的長輩沒有開車的權利是嗎???????
家裡有駕駛技術不佳的長輩的人就沒有花個5萬讓車子較不暈的權利嗎?????
在輪胎打滑前都不可能會有暈車的情況嗎?????
1. 另一個觀點來看, 明知駕駛技術不佳是否更需小心開?!, 但是若是長輩開, 後輩還是電電比較好.
不然整路可能有得瞧.
"但要是駕駛技術不佳的是自己, 就不要逞強, 要練車不要一家大小拖下水."
2. 有呀, 底盤部件強化,項目請參考前面前輩意見及您施工對象報價, 畢竟您預算有限, 項目該由您決定.
3. 不太了解您的意思....您要先解決慢慢開就產生暈車問題, 還是先弄得過彎輪胎吱吱叫才回頭解決暈車問題?
就算塞得下,請問有幾個人能夠一口氣抱著尾翼+四顆胎框爬上樓去??若是一樣一樣搬,那放在樓下還沒搬上去的可能幾分鐘下樓來就不見了,所以要做一次搬而且可能要爬到頂樓,有本事做到的人再來講這種話~~
所以有錢人就是有錢人,思考方式還是有錢人....請轉台~~
要求長輩去上安駕??要求長輩慢慢開??
不是每個人家裡的長輩都那麼的明理好講話的,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自己家庭沒那問題並不代表別人沒那問題.....
5萬只是個粗估值,應該也是目前一般薪水家庭所能負擔得起的改車預算上限,若是你的改車預算遠高於這個值,請轉台~~
俗話說:"有什麼錢玩什麼鳥",若是覺得這樣玩太便宜粗糙不專業,請轉台~~
另外,不是什麼車都適合用大包尾翼大框薄寬胎來增加操控性,像那種走古典風格的車或是頂級豪華轎車裝大包尾翼大框薄寬胎能看嗎??
不靠大包尾翼大框薄寬胎就不可能做到有操控性??那像積架或勞斯萊斯與賓利那類的車怎麼辦??
像老MINI沒有大包尾翼大框薄寬胎一樣操控很好,而且也不是昂貴的車,就是靠底盤設定得到好操控的最佳例子~~
http://share.youthwant.com.tw/sh.php?do=D&id=13034784
這段影片就是設定到最完美的前驅車,幾乎所有重量都壓在前軸,所以等於是"兩輪驅動的兩輪車" ,後輪的作用等於只剩"別讓後保桿磨到地" ....
這樣的車,過急彎時根本是以內側前輪為圓心在過彎,100%的超級甩尾(誰說只有後驅車才能不靠手煞甩尾的???? 笑死人~~ ),在山路有幾台車是它對手?? 這在60年代的蒙地卡羅大賽就已經證明了~~
這種能以內側前輪為圓心的過彎動作叫"Tack in(勾入過彎法)",只有設定到完美的前驅車才能做得到~~
入長彎時可以先做Tack in讓車尾先滑出,然後前輪快速反打,就可以不拉手煞做出極漂亮的慣性長距離飄移側滑喔~~
不過這並不算是"中性轉向"而是"過度轉向",但這證明了就算是天生偏"轉向不足"的前驅車,只要重心與懸吊校調得當,要做到"過度轉向"一樣是可以的,跟前驅後驅四驅及馬力和空力下壓力薄胎厚胎都沒有絕對的關係~~
另外補充:
李仔串若將長度一起加(或減)相等的長度,那"側傾預壓值(Preload of Rolling)"是不會變的,要兩邊調不等長才會有預壓值出現,它就是用來補車子左右側不等重的一種方法,但畢竟光靠彈性來平衡久了也是不好,道路用車還是用配重較好....
而"預壓值"指要施以超過預壓值的力,彈性元件才會開始被壓縮越硬,所以預壓值越大代表初期越硬,但一旦力量大到可以開始壓縮時,後面的硬度就跟沒加預壓時一樣了....
可能有點難懂,若是不明白我可以再找例子來說明喔~~
當你一切都調到平衡後,你會訝異抓地力真是好到不行 ,這時甚至只要用原廠標準寬度的胎就非常夠用了 ,因為離心力很平均的由四個輪子分擔,所以就不再需要寬胎了~~
然後你就會發現加速及極速都會大幅提高,油耗及舒適性也大幅改善,這才是輛好車~~
而輪胎傾角(camber)大小和車輛的配重是沒有關係的,但會跟抓地力及輪胎是否偏磨耗有關....
當懸吊底盤一切都調到平衡後,最後才是實際試車來調camber角以得到最佳輪胎接地狀況....
所以調camber角前要先調好底盤,不然底盤調好後又要再重做一次定位camber角,有點白白犧牲了小朋友們 ....
而增加下壓力跟改變配重效果是不同的,因為改變配重的效果是恆定的,而下壓力的大小則是跟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不同~~
建議靜態下配重還是要先調到完美,然後再用下壓力來做微調,因為下壓力是把推力經由空力組件轉成的,所以下壓力調太大只是浪費動力....
像有的車是前防傾桿改太粗(一般實心的防傾桿其硬度和直徑的平方成正比),所以變成過彎時外側後輪下沉得較外側前輪多,這會造成更嚴重的轉向不足,所以要用比原來更慢的進彎速度才能過同樣的彎,就是入彎推頭.....
而這樣過彎時外側後輪下沉得較外側前輪多就會造成內側前輪接地壓不足 (Cross Weight Transation"對角荷重轉移效應"),出彎時重踩油門只會造成內側前輪空轉 ,若是沒有限滑差速器的車則動力會全部由內側前輪空轉而流失,就是出彎無力,所以出彎也是很龜....
這就是我說的"平衡失調"的設定,真的跑起來可能比原廠車還慢....
其實最好是前後一起加粗,這樣整體的平衡才不會差異太多~~
另外車尾越重的(如常載人或有放重低音)因為重心較偏後,所以也需要較粗的後傾桿~~
正確的底盤設定順序應該是找出重心後先調防傾桿,然後再用彈簧來細調,然後用阻尼來修正~
Roger陳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