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人39 wrote:
塞車會發生車禍一樣是(恕刪)
走路再怎麼快也不會超速,而且走路無須盯著儀表板。縱使走路超速,也不會被罰錢。
開車就很容易超速,因此要靠儀表板鑑測並控制自己的速度,避免下滑時一不小心就超過30KM,最後被罰錢。
邊看儀表板邊開車,這樣能不分心嗎?
歡迎留言,只要不謾罵攻擊,留言一律五分奉上。
鳳凰寺 風 wrote:
走路再怎麼快也不會超(恕刪)
基本上有個東西叫做速度錯覺。
當初實驗是一個人長期都是高速行駛時候,要他憑感覺減半行駛,那他的感覺會比實際速度高上不少,所以在覺得慢情況下會不由自主提高車速。
就我個人是有這樣體會,疫情沒爆發之前我每年都會跟女友騎車一路去南部。這是唯一可以以比都市區更高的車速行駛很長很長一段時間。
(你想,騎台61到新竹要2小時…新竹到台中也是2小時…)
所以導致回來後有一段時間速度感受被麻痺,通常儀表板都在6、70以上(台61是儀表板80…)
刻意放慢車速後,現在回歸到儀表板50-55之間定速騎,已經沒在看儀表板。
同樣30這種更不用看…
像林口往三重有些下坡路段,限速25,基本上也沒在看。稍微秒一眼基本上都落在限速+10%附近。
同樣騎重新橋也是,穩穩騎40也不是問題,不用低頭在看儀表板。
因為只要比平常騎習慣的車速低一點就是40阿…
之後油門扣著別亂轉就好了。
(油門扣著不亂轉我很會…尤其一次騎4小時多的直線車)
vicence wrote:
這案例當然不太適用然(恕刪)
我只是針對“自由速度”這個名詞非常感冒。
基本上我開頭就說了,除了美國以外,沒有國家會在“一般道路上”把pr85作為限速參考工具。
就算pr50也不會。
你要是了解索羅門曲線後就會明白為什麼。
至於為何限速30這樣不合理,那就看看這條道路有啥特色,以及事故率是不是過於頻繁。
基本以歐盟跟日本來說,道路設計之初就決定這條道路他速度會到多少。
而這設計速度會以這條道路可以開的最大型車輛為主,只要這條路允許聯結車,那他就會以聯結車作為設計範本去看。
畢竟不可能允許聯結車進去,但彎道卻是機車才能彎過去的超小彎吧?或者車道只有2公尺寬(小客車最小寬度)
再來,還會參考他“地形”是什麼,山嶺?平原?還是?山嶺基本上代表彎來彎去以及高低起伏,平原則相對穩定不少。
通常山嶺區域限速一定都是比其他道路還要低,這是事實。
我記得歐盟有一張對應表可以看看。
以及法定限速一定比設計限速還低,這哪個國家都一樣。
再者,對於低於設計參考車種來說(也就是參考聯結車,而低於這種車就例如小客車之類)
那對這種車輛駕駛而言這條道路會呈現“冗餘設計”,而冗餘設計往往在現實面表現出來就是。該車種駕駛自由車速通常比較高,有時候甚至高出設計速度。
而看到這,這樣能解開二輪族一個疑惑了嗎?
那對於二輪來說,全世界汽車道設計都是冗餘設計,自然而然你就覺得他媽的限速都是不合理。
當然,我是不知道台灣道路設計時候是否真的有按照規定去設計。
但我知道的是
1.速度與車道寬度來說,台灣30到50都是同個寬度,而50到80還是多少都是同寬度,所以以寬的來感覺,你會覺得這可以騎很快XD
2.你不能拿一個對於該車種是“過份冗餘”(寬鬆)的道路去評斷它的限速,這測量工具根本就不是同個水準。
3.索羅門曲線不要“濫用”,他除了之前說的統計要件以外再來更重要的就是駕駛人對於法規的遵從度,這點可以自己去看美國是如何看待。
"那請問該條路過去30的速度是落在PR多少?
事實上這哪需要什麼模型跟統計
有點腦袋就能邏輯理解"
那就代表你對於“科學”有著嚴重錯誤認知。
這麼來說好了,你知道數學1+1=2
延伸出來就
1個蘋果+1個蘋果=2個蘋果?
那請問
1個蘋果+1個高麗菜=幾個水果?
1個女人+1個男人=幾年後可能會產生多少個人
1個向東的作用力+1個向西的作用力=兩個作用力加起來是多少?
同樣的1+1=2,如果不給予一個嚴謹的條件,那可能帶來的結果千奇百怪。
而索羅門85分位得到安全的結論是A+B+C+D+E等條件下才會是85pr車禍率最最少的。
但你們卻直接把A到E條件忽略,然後到處把這個結果套用在各式各樣不同環境下去判斷。
更別提索羅門只是數據統計,而且還只是1萬份美國1964年的數據,
請問現在道路設計、車輛性能、駕駛素養跟當年一樣?
所以你是當年1964年的美國人?怎01上面台灣房價在吵不合理時候也不過來助陣一下?
1952年才有第一台動力方向盤,1964年估計也不可能全美普及,你要不要找一個手排車+無動力方向盤的車開看看?
更別提真正把統計學(有自由速率)帶了實際應用的真正理由也不清楚,憑甚麼把自由速率放在嘴巴上?
科學的態度不是這樣玩好嗎?一知半解的科學最恐怖。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