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還沒有 BRT 的時候,快車道要切入慢車道,對於駕駛人而言就是一項困難的工作。問題在於壓力大,由於分隔島的設計,因此切入點幾乎都各十字路口,切換進入慢車道時,要在變燈號前切入,不然會檔到另一方向的車流,然後被卡在路中間。另外,雖然稱之為慢車道,但是慢車道的車速並不慢,加上有很多的機車(車速也不慢),所以駕駛一邊要注意前進方向的車子,一方面要轉頭(因為車子目前是斜的狀態,後照鏡死角大)看後方來車與眾多的機車,一邊猜後面的車子會不會讓,然後還要注意紅綠燈還有多久。說實話開過的人都知道切換的壓力非常大。
另外,關於 BRT 的問題,當初會廢除 BRT 改乘公車專用道,除了機控中心尚未完成等因素以外(這其實可以之後補建完成)。主要是中港路上除了 BRT 以外,還有很多的公車,因為民眾改變習慣困難,例如:有 BRT 的部分用 BRT,到達 BRT 終點站之後轉換區域短程公車。所以中港路上會有 BRT 佔一線,公車佔慢車道一到兩線,還有國道客運從市區要上高速公路的佔快車道一道。加上因為增加 BRT 專用道而使快慢車道的切換難度又加大,因此增加 BRT 之後,不僅沒有抒解中港路的交通,反而使中港路的交通打結的更厲害。而且這是沒有辦法解決的事情(大型車就是這麼多)。所以廢除 BRT 改成公車專用道,至少可以把各路公車盡量放到專用道上,讓公車專用道利用率增加,空出其他道路空間,稍微減緩中港路的交通壓力。
回到影片中,大學生這樣開車只能說開車經驗太少,可能是切換的時候慌了手腳,抓不到時間切入慢車道,然後發現有時機可以切入時,油門又踩太用力,讓車子衝了出去,連續切換多線道,造成後方煞車來不及。當然也可能是開車習慣不好的馬路三寶。
我覺得BRT還蠻不錯的啊,執行到一半廢除還蠻好笑的,這棟樓很多人都是自己開車吧,搭公車的痛點就是上車刷卡的過程,進站刷卡解決掉等待上車的時間對很多人都很有感,確實有這個專用道(不論是brt或是現在的優化公車道)都滿節省時間的,到海線省下那10幾分鐘很有感,不和其他交通工具爭道坐起來就舒服很多了,台灣大道到市區哪邊沒辦法有專用道很合理吧,路就那麼大條,要怎麼再生出個專用道,說體驗差的大概都是不搭大眾運輸工具或是塔綠班吧,以前光是從大遠百或新光到科博館要多久?公車走在慢車道上走走停停坐起來多不舒服。BRT沒爛到那麼誇張啦,優點和缺點一併打掉重練,藍綠急著收割或否定前朝浪費的時間和金錢才是阻礙生活進步的原因。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