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sywen wrote:
說得對極了!所以台灣根本就沒有什麼叫做惡法亦法的東西,
因為那是基於民主法治下以全民福祉為目的,
因此台灣政府以正面的合法的簽下國際條文開放美國牛肉,
對台灣人民來說是一大福祉,
況且根據美國狂牛症死亡數據遠低於台灣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人數,
我們竟然還有理由去連署反對進口?這果然是自私自利的島國啊,
是這樣嗎?
世界上有很多國家的交通規劃都很有參考價值,
但若以萬惡共匪,獨裁且集權的第三世界國家來當民主法治台灣的學習對象,
個人不甚苟同;而巧合的是世界上剛好有兩個國家對於機車使用限制最多。
每個人手上都有一票
這樣的結果是誰造成的?
還不就是人民自己
這是民選總統, 民選立法院代表
美牛事件是更可怕的議題
基本上那叫做Agreement
是我們的總統跟美國人簽定的協議
這位偉大的領袖想簽什麼就簽什麼
完全無視於廣大民眾的反對
台灣似乎跟你所謂的獨裁且集權的第三世界國家沒啥兩樣
難怪兩國搞的快變成一國了
這不是政治版
我也不愛談論政治
這議題就到此為止
不想扯太遠
Taipei 101 wrote:
每個人手上都有一票這...(恕刪)
我也不喜歡扯到政治,
只是剛好想到這個議題,
Taipei 101兄不好意思囉~
台灣是長期以來視機車為過渡使用交通工具,
交通工程均以為汽車服務為設計目的,
個人運具無限制成長,滿足了國內車廠需求,
卻苦了一般小百姓,買也不是不買也不是,
私家車滿街都是,公車也只能一起塞在裡面,
大眾交通建設發展太晚,
政府實在沒有理由怪罪到人民不搭公車。
Taipei 101 wrote:
看問題要看深入一點
機車族有機車族的觀點, 汽車族有汽車族的觀點
這方面不會有交集, 我從這篇文章看到的問題並不在汽機車的對立
我想起八八水災時, 美國救難人員說道"台灣的基礎建設嚴重缺乏"
這句話一點都不假
執政者不分藍綠, 全都只看選票, 短視近利
而缺乏對國家長遠的擘畫
試想:
搭乘捷運可以免受風吹日曬雨淋
不會搞的全身烏煙瘴氣, 頭髮不會壓的垮垮的
不必擔心你推我擠、以及一不小心就摔車......
有空調系統, 還有辣妹可以看
而竟然有那麼多人寧願繼續騎車也不想搭乘捷運
這顯然是因為目前的大眾運輸工具仍然很差勁、也不夠便捷
這樣的政府不是很失敗嗎?
當然不可能每個人的家門口都有捷運站
但只要能讓民眾覺得搭乘捷運真的很方便, 費率也合理
不管我是開車還是騎車, 都同樣會往捷運靠攏
那我也看得深入一點好了,即使是首都台北市也是基礎建設嚴重匱乏的
講個汽機車共通的話題好了,永遠鋪不平的路
路基、瀝青、柏油、路面標示這些是後面的事情,前置動作的管線是很有趣的
在台北國馬路上觀察路面的人孔蓋可以發現,有閃電的標誌、電話的標誌、北污水.........等地下維生管線:衛生下水道、自來水管線、台電管線、中華電信或私人固網、瓦斯管線.....等)
首先,我們的政府在搞基礎建設叫做走一步算一步,在首長任內看不到的政績似乎是很少會考慮的
(我真的看不出有什麼計劃性)
例如衛生下水道分管網施工,必須在馬路段採推進工法,但需在路面下工作井,問題來了,下工作井位置 有台電管線,中華電信管線,中油管線,雨水箱函...等眾多不同管線,偶爾不小心挖斷也是常見到的事情,這時候要請這些單位辦理管線遷移,這時候了為基礎建設,管線單位必須配合管線遷移,所以路面才會挖完之後,過沒幾天又再挖。
那這些單位在幹麻,不會統一辦理,減少挖挖補補嗎?同屬工務局平行單位,其實是個自為政,路面補丁會這麼多不是沒有原因,新工處也想整條馬路超平坦,衛工處也不想挖挖補補,自來水事業處也不想挖挖補補,但配合管線遷移,為了國家基礎建設,所以又一條黑龍波摧殘馬路
要路平的作法就是
管線整合:新工處、衛工處、自來水事業處、中華電信、中油各各單位合併成獨立單位,因為各單位預算,發包工程時間不一樣,要互相整合,通一時間挖道路可能很難,當然如果有權力合併各單位,整合經費,發包時間就解決問題,路就平了
施工方法進步:不用挖路就完成維生管線,在現實世界我們沒有【鋼之煉金術師】的煉金術
不挖:不鋪管線,路就不用一直挖啦
台北國的路平專案是個笑話,把路鋪平還需要專案.............
--------------------------------------
在狹小的土地,大眾運輸是相對有效能負荷與處理交通流量的作法
(高鐵、火車、客運、MRT、BRT、公車...)
為什麼可以輕易思考出來的問題,我們的政府仍然走向蓋更多的公路去解決交通問題?
這不是學習美國的大公路主義(其實也沒這玩意,不知道哪位天才捏造的)
美國有需求照樣蓋捷運(地鐵),ex:紐約、摩洛哥地鐵
捷運的規劃與施工是相當花時間與金錢的長期建設,而且,在路網形成之前成果是不明顯的
Taipei 101 wrote:
沒錯, 我同意
上頭那位makenaide兄講的很好
如果大眾運輸工具有足夠的吸引力
民眾會自然而然的轉向它
然後就換光陽、三陽、山葉出來示威遊行了
除了台灣山葉在日本山葉旗下必須一個口令一個動作銷售量根本沒差之外
光陽跟三陽即使台灣銷售量降低,光靠外銷也是可以活得下去的
外銷的銷售量一向佔著30~50%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