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

不管時速多少讓出高速公路內車道

herblee wrote:
很簡單, 只要發生了您口中的"右線超車"
就表示 右側車速比左側快

看之前的PO文也知道是故意利用+10在超車

再來
想不到你的程度連"平均"都看不懂...

何時要問葉立委啊?

ariete wrote:
從這句話就知道台灣的公務員對於行車密度之無感
因為只要達到臨界密度,後方跟隨的車輛就會越來越慢而達到堵塞的"目的"
這也是為什麼就算沒有事故&交流道也會塞車

如果真的要抓需要跟車攝影,而且一次會罰一整排
絕對會上蘋果日報&被痛罵政府搶錢,然後就不取締了......
所以我也不細說要怎麼蒐證了,去日本租車體驗一次就知道了(北海道不錯唷)
要解決內側密度過高的方法只有自主性超完車讓出內側車道一途


達到臨界密度... 這就不只限於內線車道了

不管那一條線, 只要有人開的慢,車又多就會塞.
atoss888 wrote:
達到臨界密度... 這就不只限於內線車道了
... ...(恕刪)

在高速公路上, "超車"就是改變車輛密度的方法

車流中有車離開"行車道",進入超車道超車,行車道的車就變少了,就不會到達臨界密度。
而超車完同樣也離開, 到前方的行車道去行駛, 超車道的密度就不會增加,不會到達臨界密度。

atoss888 wrote:
不管那一條線, 只要有人開的慢,車又多就會塞
... ...(恕刪)


這就需要超車,超越後,行駛到"有人開的慢"的前方去,超越過去後, 密度就下降

車多時更需要"超車",超越"會塞"的範圍, 到更前方去"行駛", 密度就會下降

德國運用這個原理, 偵測車輛密度, 自動進行可變化速限/機動速限(隨時改速限), 來防止塞車
德國Autobahn,是全自動化公路
1.能機動開放/關閉路肩,適時增加車道數目
2.機動調整速限,可變車速由 120->80->60=瓶頸點=60->80->120,拉開塞車路段的可行車間距
3.機動調整內,外車道速限,在交流道附近路段, 防上下匝道的車流擾動
4.機動限制變換車道, 在瓶頸點,交流道,塞車路段,防止變換車道造成的車流擾動
5.發生車禍或故障車, 也能機動關閉車道(上方燈號打上"紅叉"), 並在幾公里前, 預先示警,防止車流擾動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687&t=3738934&p=3#48300130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94&t=3798633&p=31#49008985
有時候,我就喜歡搞一下那些表速110的內車道定速車

他們真的很喜歡並行,不怕死

有時候,我也很喜歡搞一下那些內車道的超速車,
讓他後再到他後面閃燈看他會不會讓,
哈哈..大多數都是不會讓的,
他們真的很喜歡超速行駛,不怕死!
國民黨的惡,都是從民進黨嘴中聽到;  民進黨的惡,卻是親身經歷體會到的。
你這樣跟超速車有甚麼兩樣??

*~艾力克斯~* wrote:
有時候,我也很喜歡搞一下那些內車道的超速車,
讓他後再到他後面閃燈看他會不會讓,
哈哈..大多數都是不會讓的,
他們真的很喜歡超速行駛,不怕死!


不會讓,跟你們又有甚麼兩樣??

fanrien wrote:
你這樣跟超速車有甚麼...(恕刪)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國民黨的惡,都是從民進黨嘴中聽到;  民進黨的惡,卻是親身經歷體會到的。
*~艾力克斯~* wrote:
有時候,我也很喜歡搞一下那些內車道的超速車,
讓他後再到他後面閃燈看他會不會讓,
哈哈..大多數都是不會讓的,
他們真的很喜歡超速行駛,不怕死!

哈哈

話說那位佔用超車道害人從中線超車出車禍的又上來發言說要搞內龜超佔了
黃色小鸭 wrote:
一直詭辯有何用?
不如你去函葉立委詢問立法精神及法條原意

再來告訴我們廣大的用路人吧
.(恕刪)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92條第四項 所授權的違反道路交通管理事件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 只包括有 罰鍰基準、舉發或輕微違規勸導、罰鍰繳納、向處罰機關陳述意見或裁決之處理程序、分期繳納之申請條件、分期期數、不依限期繳納之處理、分期處理規定及繳納機構等事項之處理細則, 並不包括改變,更動條文的文字內容,或對違規事實之認定

如果行政機關濫用職權,或有逾越職權而發布,其法規命令應不發生效力

現在的問題,是由交通部會同內政部定之的"統一裁罰基準及處理細則",有逾越職權的問題, 怎麼去問"立法委員"?搞錯方向了吧!

黃色小鸭 wrote:
依你的論點
那只會抓第一台...
因為後車是被堵塞的...
.(恕刪)


說太多次了,您根本就沒看,說再多恐怕也無用,
堵塞真的只是"前車堵到後車"嗎?

不過連官方都有"最高速就不會堵塞"的錯誤觀念,基於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s theory會越傳越遠,Fixing Broken Windows,只好再寫一次
如圖

原本內車道只有兩台白車, 領先車速110 , 後面也是110,車速不變,車距固定不會拉開, 原本兩車有55m的車距 (如圖左半),這樣不會塞車, 只是S-stable車流

因為超車後不離開,當所有車都不離開側車道 ,中線車道上的車,不斷進入內側超車道上,密度一高, 車距就變短了,由55m縮短到只剩1條車道線的長度,約10公尺, (如圖右半)

這是在固定空間內,擠入過多的車,造成車距不足,為保持安全車距,車羣當中,有車踩下剎車,煞車波向後傳遞, 後方開始壅塞。

只抓第一台? 那一台? 是不離開內車道的那一台路隊長嗎? 抓不到, 因為壅塞發生,會有hysteresis 滯後現象,不是立刻發生, 況且它的車速是110km
實際上, 它和鄰車並排, 並無超車行為, 是非超車行駛超車道

因為hysteresis 滯後現象,堵塞不發生於它, 它卻是始作甬者

後面幾台都是110km,也抓不到

當壅塞波往後傳遞,是抓這排車後面那幾台"運氣不好的",只因為它踩下煞車保持安全車距的嗎? 它沒錯, 它只是被迫減速, 去保持安全車距 , 只是堵塞正好發生在它

還看不懂?
那簡單一點
那先看 這是 F-S-J 車流圖


它像個山峰, 峰頂Maximum Capacity(q max)就是最大的車流量發生處
不過因為 flow density有 hysteresis 滯後現象
當到達最大量時,其實是塞入過多車所造成的,短暫到達最高值, 並不是車流順暢的結果.
在到達Out flow of the jam那一點,已經有車速停滯的狀況,
這也就註定後方車距不足, 要開始減速了
車距縮減也是一台車接著一台車,往後遞減之後才發生改變,遞減是漸進的, 最大車流量會往後延遲發生,
在車距遞減的過程中,是慢慢漸進發生,後車追上,而自然會達到最大車流量

1.您所說的不會堵塞, 就是在F車流,在F那條線的範圍,車流和密度呈"線性關係" 它是一條直線
flow rate是車流量, 隨著車輛密度增加, 車流輛也跟著增加

2.隨著車輛密度增加, 擁入太多車, 就會在曲線S時有了反轉,這裏就是臨界點, 車越多車流量反而停滯

3.車輛密度增加, 超過臨界點之後,就會線性下降, 這是J車流

所有的圖形都和上面的圖形相同, F車流上昇到最大車流量, 然後進入停滯的S車流, 之後就是反轉直下的J車流
請看紅框, 設定了90km/110km/130km三種速限, 車速越快, 臨界值的最大流量也越高
90km約1900車/每小時
110km約2100車/每小時
130km約2400車/每小時

但是車輛密度到達50車/每小時, 這三條線就重疊了
也就是無論最初的車速V0為多少, 只要車輛密度到達50車/每小時, 車數越多,車流量反而下降
只有1200車/每小時

現在設定最高速110km就不離開,當每公里達到50台車時, 無論車速最初為多少,一定會造成堵塞, 車流停滯

為何會達到50車/每小時, 因為允許最高速就不離開, 車子就越來越多
而且路隊長的車速是固定的, 前車後車速相同, 車距拉不開

短暫使用,有超車需要"有路權"才使用,超車完"喪失路權"就離開, 才是最好的方法


黃色小鸭 wrote:
這樣啊?好像蠻有道理的
那麻煩PO個內線前車最高速限行駛造成後方塞車的影片來看看好嗎?
眼見為憑
不然理論大家都會說 你說是吧?
.(恕刪)


身在車陣當中, 只能看到前車/後車。不是搭直升機在空中看"整體車流", 只看前車/後車,況且還有hysteresis 滯後現象, 這樣的影片怎麼看的出問題在那裏?

這和住在地球表面上的人, 每天看太陽東升西落, 絕對不會認為是地球繞日轉,而是太陽繞地轉。因而痛斥"哥白尼"《天體運行論》,"伽利略"為異端邪說, 其做法是一樣的



herblee wrote: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恕刪)


我也很支持用德國方式 簡單方便

超車用左邊車道 沒有超車靠右



效率高 也減少 超車在車陣中竄 容易發生危險




很不幸台灣的法規就是繁雜又會造成問題
  • 10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