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日本車的品質在美國人眼裡是垃圾,日本車商發憤圖強,贏得美國人的讚揚早期韓國車的品質被外國人當成是拉基,韓國發憤圖強,贏得全世界消費者的掌聲早期台灣的裕隆,嗯!就不多說了,全世界怎麼比得起台灣!!台灣人就笑對岸的汽車真爛來凸顯自己的矛盾感!!
1. 大陸汽車市場競爭激烈,既有高價豪華車,也有極具價格優勢的平價車款。2. 中國政府積極推動補助,全力支持汽車產業發展,意在讓中國造車技術迅速追趕世界水準。3. 受惠於龐大的內需市場,以及政府與企業願意投入巨資,透過合資方式快速引進引擎與變速箱等關鍵技術,並逐步實現國產化。4. 借助礦產資源的優勢,中國政府大力發展電動機與鋰電池產業,並以純電車為核心,目標在於「超日趕歐」,取得國際領先地位。5. 台灣人面對中國製造車輛,產品必須具備足以出口國際市場的品質水準。然而,受限於現行法令與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大陸整車無法直接進口,目前僅能透過技術轉移的方式,由台灣代工生產部分零件後組裝販售。因此,即便中國已大量生產 Tesla、MG、Volvo 等車款並出口歐洲,這些車在台灣市場依然難以見到。事實上,日本車系對台灣市場的態度也未必特別友善。個人認為,若能在保障本地就業權益的前提下,引進更多外國及中國品牌參與競爭,將有助於提升整體市場環境,也能促使日系車廠為台灣消費者提供更具誠意的產品。
又不是只有大陸會抄襲,日本韓國也都會抄。重點是抄襲之後呢。台灣在民國60-70年代曾經被稱做海盜王國,看一下台灣產品發展的歷史:ChatGPT 說:其實台灣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確實經歷過「模仿 → 仿製 → 自主創新」的歷程,這也是許多後進工業化國家(像日本、韓國)共同走過的路。台灣產品「抄襲/模仿」的歷史脈絡1. 1950–1960年代:加工出口的起步台灣當時以「代工、貼牌」為主,生產紡織品、玩具、鞋子等廉價產品。這些商品大多是模仿或複製國外設計,靠低工資取勝。國際上常把台灣、香港、韓國並列為「仿冒王國」。2. 1970–1980年代:電子與機械仿製家電:早期的收音機、電視、摩托車,設計大多來自日本與歐美。電子:台灣開始生產半導體零件,但很多設計與技術是模仿美國或日本。例如電腦主機板、顯示器最初都是「reverse engineering(逆向工程)」。3. 1980–1990年代:代工王國(OEM/ODM)台灣企業如 宏碁、華碩、廣達、鴻海,從一開始模仿外國設計,逐漸轉型為代工大廠。這個階段,台灣的角色是「幫別人做東西」,技術來源仍依賴國外,但製造能力快速提升。4. 2000年代後:品牌與創新崛起台灣品牌開始出現:HTC(智慧手機)、宏碁、華碩(筆電)、GIANT(腳踏車)、台積電(晶圓代工)。從單純「抄襲」轉向「創新」,尤其是 半導體與自行車產業,已成為全球領先。所以別再笑大陸了,人家抄到現在,已經成為各國大廠忌憚的對象。而我們的國產汽車在外國市場能生存嗎?
台灣賣得動的就只剩下電車 !!!!但是就保養與維修 都被原廠綁定 .......原廠能開放台灣全方位服務 ??????就算授權 .....台灣維修廠 也會玩出十八般武藝 !!!!花大錢維修 ....不修就變孤兒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