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汽油機車應該不可能被電動機車取代

CcCManCcC wrote:


熱效率是有在進步...(恕刪)

特斯拉的價格應該是貴在電池組,
所以不能跟同價位的油車比內裝。

之前日系日產、豐田,
少量引進過純電車,
價格也是很驚人的可比特斯拉,
但車格更小、內裝一樣廉價,
說到底,還是電池的問題,
售價、續航........

誰會花那麼多錢,
去買Yaris、March車格的昂貴純電車?
Wow_Senior wrote:
IE-125才收399(恕刪)


貴,不過我可以接受IE-125的模式,電池租賃終身保固,付電池月租費

但我不能接受這台車把電池拿掉還要七萬起跳這種鬼扯蛋的價格

這台車如果電池買斷同現行牌價,我會很有興趣

或是電池租賃但車價要下調1萬5~2萬。 最好是兩種方式並行,把租電池跟買斷電池分開。使用廠商的充電就使用者付費用多少付多少。
yagami7215 wrote:


貴,不過我可以接...(恕刪)


台灣就是禁止中國汽機車進口,
其他國家的也有手法在擋,
才讓市場變成這樣。
一旦開放,根本不用玩了。

現在尤其電動自行車市場,
大半都中國車,
還要台灣創個車廠,
弄進來組裝,
進來貼牌後再販售,
油車也是,
也是進來換個品牌再販售,
這中間售價就墊高不少了。

我重點是什麼,
台灣電車從賣不動到如今居面,
沒有保護、沒有輔助,
很容易見光死。

試想更便宜省油的國際大廠油車來台,
或是更便宜廉價的中國電車進來,
今天又會是什麼局面?

退回來看,目前的模式,
有辦法複製到其他國家也成功嗎?
為什麼只有台灣可以順利推動?

中國電動四輪也是靠輔助、政策,
潮水退了,一樣面臨窘境,
電車生態如此脆弱,
要談取代,有段路要走。

台灣是沒有資源的島國,
少了產油國的依賴,
一樣要看稀土國家的臉色,
什麼才是更好的道路,
可以多想想。

比起表面上的環保訴求,
電動車的推行,在我看來,
比較像是大國之間的能源利益糾葛,
減少對產油國的依賴,
或是想當新能源的霸主,
總之比較政治、商業考量操作的感覺
我個人比較看好混合動力
CcCManCcC wrote:
我相信電池成本會降,但是問題在於體積,特斯拉是因為汽車有辦法這樣塞。
而且他老兄內裝實在有夠兩光,沒有奢華感卻要150萬
那些成本可能都移到交通本質上,才有現在的價格


體積不是問題,重量才是。不過現在主流三元鋰的密度都在160Wh/kg,也就是1.6度電約10kg,剛好就是現在GOGORO的電池容量,10kg的電池差不多是15公升左右的汽油,真的已經沒什麼區別了,而且引擎比馬達要多。

至於Tesla,我不是Tesla粉絲,但真不要小看Tesla,model3的內裝成本不會比BMW3低,他只是設計簡單,不代表是低成本。

回到電池重量問題,現在電動汽車上面用的電池,大概50度電就要300kg,越來越多車都已經有90度電的設計了,一塊電池就將近600kg,這大概是唯一限制電動車發展的空間,你要續航里程遠,就要裝更大電池,裝了大電池,重量就重,反而跑不遠,所以車廠現在都要盡量找出重量跟續航的平衡點,這一點是以前用引擎不需要考慮太多的。所以反而電動車更在乎輕量化材料還有風阻係數。
ThomasLin wrote:


體積不是問題,重...(恕刪)



10公斤重的電池相當於15公升汽油,
放在汽車上也許能稀釋問題,
放在機車上可就明顯劣勢了。

一般機車不過就5~6公升汽油,
油耗差的續航也有150公里,
油耗省的就是300公里俱樂部,
而且油箱越跑越輕。

看看電能摩托車賽的車輛也能發現,
重量比汽油賽車重很多,
這已經是不計成本的賽車規格了呢。

事實上電池在汽車上也稀釋不了,
為了達到理想的續航力,
車輛總重往往還比引擎車輛重。

高成本的解決方案,
可能是道路底下鋪設微波充電,
或是接觸式充電,
一路上接著電,車體就不用大電池,
電池可能只是脫離主要供電幹道的移動用。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特斯拉的價格應該是貴(恕刪)


是的,我的看法也是
買特斯拉把錢都丟在電池上了
所以說真的進去X看時,其實我是滿失望的..只有一個全景天窗很優

不過好加在特斯拉的軟體能力很強,讓車子的智能掩蓋掉內裝的缺陷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