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仇視商人,因為問題來源是偉大的政府。
全球比較
根據資料,台灣新車價格全球前十高,進口車售價常為國外的1.5-2倍。
例如,一台BMW X5在美國售價約6萬美元(約180萬新台幣),在台灣含稅後可達300-400萬。
例如,一台BENZ E在德國售價約6~7萬美元(約180~200萬新台幣),在台灣含稅後可達300-400萬。
除了關稅還有貨物稅這個大魔王,在稅務累乘制的情況下:
2,000c.c.以下進口車需徵54.2%稅(17.5%關稅、25%貨物稅、5%營業稅)
2,000c.c.以上進口車則是60.4%(17.5%關稅、30%貨物稅、5%營業稅)
300萬以上還有10%的奢侈稅
而國產車雖然少了進口關稅,但同樣在課徵貨物稅的情況下:
2000c.c.以下國產車徵31.2%稅(25%貨物稅、5%營業稅)
2000c.c.以上國產車徵36.5%稅(30%貨物稅、5%營業稅)
一、 以進口車的範例
假設一台進口車出廠價格為190萬,經過累加類乘的稅,最後是293萬,這還沒算上台灣代理商要賺的利潤。
進口關稅:1,900,000 × 17.5% = 332,500 新台幣。
(自2010年起,符合WTO規範後從30%降至17.5%)。完稅價格(CIF)包含離岸價格(FOB)+運費+保險費。
貨物稅:(1,900,000 + 332,500) × 25% = 2,232,500 × 25% = 558,125 新台幣。
依據《貨物稅條例》第12條,小客車排氣量2,000c.c.以下徵收25%,2,001c.c.以上徵收30%。貨物稅基數為「完稅價格+進口關稅」。
營業稅:(1,900,000 + 332,500 + 558,125) × 5% = 2,790,625 × 5% = 139,531.25 新台幣。
依據《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營業稅率為5%,稅基為「完稅價格+進口關稅+貨物稅」。
總稅費:332,500 + 558,125 + 139,531.25 = 1,030,156.25 新台幣。
含稅總價:1,900,000 + 1,030,156.25 = 2,930,156.25 新台幣。
以上的計算還未算上台灣代理商要賺的利潤。
另外銷售價格或完稅價格(含關稅、貨物稅、營業稅)達300萬以上的小客車需徵收10%奢侈稅。
奢侈稅:含稅總價 x 10%
2,000c.c.以下進口車總稅負為54.2%,計算方式為:(1×1.175×1.25×1.05)−1=0.542(即54.2%)
排氣量2,001c.c.以上,貨物稅率為30%,累乘公式為:(1×1.175×1.3×1.05)−1=0.604(即60.4%)
二、國產車稅務算法
以一台國產車出廠價格70萬新台幣、排氣量2,000c.c.以下為例,計算稅額如下:
貨物稅:700,000×25%=175,000新台幣
營業稅:(700,000+175,000)×5%=43,750新台幣
總稅費:175,000+43,750=218,750新台幣
含稅總價:700,000+175,000+43,750=918,750新台幣
以上的計算還未算上地區經銷商要賺的利潤
多重稅負與累乘效應:
進口車需繳納關稅(17.5%)、貨物稅(25-30%)、營業稅(5%)及可能的奢侈稅(10%),稅費採累乘計算,而非簡單相加。例如,2,000 c.c.以下車輛總稅率達54.2%,2,001 c.c.以上達60.4%,遠高於許多國家。貨物稅占比尤其大,是價格高企的主因。
貨物稅的歷史背景與爭議:
貨物稅源於保護本土汽車產業及彌補車輛對環境的外部成本(如空汙)。然而,25-30%的高稅率被批評不符比例原則,且與空汙費、燃料使用費有重複課稅之嫌。
奢侈稅加重高價車負擔:
300萬元門檻並不高,許多中高階進口車輕易觸及,進一步推高價格。奢侈稅原意為「富人稅」,但實際影響中產階級購車意願。
其他成本:
運輸與認證:進口車需符合台灣環保、耗能及安全標準,增加驗車與改裝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