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二輪與四輪在鬥嘴誰才是交通毒瘤,或是說政府歧視機車實施車種分流增加動線交叉。為什麼要實施車種分流、內線禁止機車等政策;原因很簡單:車輛數量過多,及體積差異過大。
台灣的道路效率是建立在強勢的車輛文化、忽視安全、高度壓縮車輛空間的基礎上。全世界鮮少有像台北這樣人口密度極高的同時公共運輸如此不便的城市。當時國民政府在應對內戰及美援的環境下,需要快速的發展高機動性的公路交通,然而這項政策不但在現在的台灣水土不服,還導致了畸形的交通環境。同時政府對車輛的監管鬆散,絲毫沒有意識到過去數十年來車輛數量屢創新高。過低的持有成本導致公共運輸使用效率低下,公車路線無法獲利,鐵路建設也無法實現自償。更嚴重的是,車輛過多甚至導致堵塞,
公共運輸使用率低下導致行人數量減少,那麼本來就照著大公路主義的建設就更不需要為了「少數民族」建造行人設施;為了等待時不時冒出來的兩三個行人,讓駕駛覺得相當不划算,不如直接不讓,讓行人停下反而是增加效率的做法。
至於解方,我提出我的見解:
1. 對於私有車輛課以重稅,使用車成本恰高於多數人改用大眾運輸
2. 牌照不再無限制發行,而是逐年減量發行,直到目標數目為止(例如新發牌照數量為註銷牌照的80%)
3. 將多徵得的稅收投入公車與鐵路,彌補加開班次而搭乘人數尚未跟上時的空窗期
4. 綠綠路插上欄杆,防止占用與違規停車
5. 完善標線規則,減少亂畫的情形
至於車庫法什麼的...我是不指望了啦XD
無停車位產權禁購四輪、我大重機
現在北北基桃已經有1200可以搭乘
進台北市收進城費,塗銷路邊二輪停車格
至少台北市帶頭做起
以上
最近去了幾個國家
我只能說...
台灣道路落後到一堆二輪在路上跑
一堆二輪停在人行道,跟貧民窟沒什麼兩樣
連電動車比例都少的可憐
超慘

Line群搜尋 Lexus.tw 歡迎加入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