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看 URX,說穿了骨子裡就是台 U6
四年前有緣開過朋友的 U6 約 20分鐘,其實還蠻好開的
只是各鈑件的段差頗大,不知道的人會以為這是實驗室裡的原型車品質
至於組裝品質那就不用說了
這麼多年來看眾家車友對於納廠產品組裝品質的經驗分享,約略判斷車廠這幾年應該沒多少進步
找個時間當個產品抽檢人員看了一下車,M7也看,乖的隆冬嗆
納廠的品管水準還真的十年如一日,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啊?!
到底有沒有在求進步啊? 可能是Q部門的主管日子過得太爽吧?!
車門飾板與中控台左右延伸的接合部位左右不一致都看不出來?
按鍵的面的平整度不齊也差太多了
座椅的車縫線更實實在在的告訴您這台車絕對是 保時潔 - 來自臺灣的,有著臺灣山路蜿蜒線條的精神
再仔細看看 URX
大概就是 U6 拉長一點,換個殼,換個內裝,加點東西,重新包裝
放大絕改個名稱就讓人以為是全新車款,納廠何不沿用 U6 車名
來個 All New U6 就好,新的 U6 多個七人座有何不可?
CR-V 在臺灣都可變成沒四驅了
Lexus RX 不也是換代後再拉長新增七人座的選擇?
世界主流車廠的主力車在賣個幾年後,就算大改款從還是沿用原有車款命名方式
納家產品似乎不大敢用原名的?
硬是沒有 U6 後繼者而冒出個 URX ?
如今,S3 與 U5 聽說要停產了,或許 U6 與 URX 這車名很快也將走入歷史
命名一下子 URX 一下子 MBU,納廠你不思考如何確實提高產品競爭力,不思考訂定合理的車價,不重視產品設計組裝的品質與細節,不重視產品的妥善率提升,納廠你繼續玩吧
聽說,鴻海與裕隆合作,預計首款車會是 MBU?
以鴻海的強勢,碰上裕隆集團長期以來在產品規劃與行銷的自以為是
估計雙方人馬必有一番角力要磨合的
MBU 是否如期誕生?或者因鴻海的助力而提早問世?甚或者因彼此專業與文化差異而造成意見不同影響產品開發進度?
明年開獎
我們等著看
內文搜尋

X